蛮牌
拼音mán pái
注音ㄇㄢˊ ㄆㄞˊ
繁体
基本解释
用南方产的粗藤做的盾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花粧轻健军士百餘,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水浒传》第九二回:“寨内 李逵 等六将,领蛮牌步兵,滚杀出寨来。”
基本含义
- 指无理取闹,胡搅蛮缠,不讲理的行为。
详细解释
- 蛮牌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蛮指的是原始部落,牌则是指符号或标志。蛮牌的意思是指原始部落所使用的标志,暗指无文明、无礼貌的行为。形容一个人或一种行为不讲理,胡搅蛮缠。
使用场景
- 蛮牌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粗鲁、无礼,不讲理,胡搅蛮缠。可以用于描述吵架、争论、纠纷等场景。
故事起源
- 蛮牌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郑冲传》中,故事发生在晋代,当时有一位郑冲,他是晋国的大臣,因其为人耿直正直,不畏权贵,所以被人们称为“郑蛮”,后来就有了“蛮牌”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不断胡搅蛮缠,让大家很不舒服。2. 这个顾客总是无理取闹,真是一副蛮牌样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蛮牌”与“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了解更多关于“蛮牌”的使用场景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用蛮牌的方式与同学争吵。2. 初中生:老师批评他胡搅蛮缠,不讲理。3. 高中生:他在辩论比赛中使用了蛮牌的策略,让对方无法反驳。4. 大学生:他的蛮牌行为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