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庙
拼音fú miào
注音ㄈㄨˊ ㄇㄧㄠˋ
繁体
基本解释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遣学士 李瀚 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
基本含义
- 指战胜敌人后将俘虏押送到庙里囚禁。
详细解释
- 俘庙意为战胜敌人后将俘虏押送到庙里囚禁。此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战争时期,战胜敌人后,将敌方俘虏押送到庙里囚禁,以示对胜利的庆祝和展示自己的威严。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战胜敌人并囚禁俘虏的情景。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胜敌人并将其俘虏囚禁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战胜对手并使其无法逃脱。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当时,楚国的将领曹参攻打魏国,战胜敌人后将俘虏押送到庙里囚禁,以示楚国的胜利和威严。
成语结构
- 成语“俘庙”的结构是“俘”和“庙”两个字。
例句
- 1.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成功地俘庙了敌人。2. 他们战胜了对手,将其俘虏押送到庙里,真是壮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记忆这个成语:将“俘庙”想象成一个庙宇,庙宇里囚禁了许多敌人的俘虏。这个形象化的记忆可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古代战争和成语的知识,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游戏中,我们战胜了对手并把他们俘庙了。2. 初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解了古代战争中将敌人俘虏押送到庙里囚禁的情景。
3. 高中生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战胜对手并使其无法逃脱,例如在竞争中将竞争对手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