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
拼音zhī zú bù rǔ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zhī zú bù rǔ ㄓㄧ ㄗㄨˊ ㄅㄨˋ ㄖㄨˇ
知足不辱
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晋书·列女传·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今国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 汉 二 疏 ,辞官归里,所谓知足不辱者也。”亦作“ 知止不辱 ”。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太傅 疎广 谓少傅 受 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元史·察罕传》:“﹝ 察罕 ﹞尝以病请告……顾 李孟 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基本含义
- 满足于现状,不贪求过多,不辱没自己的本分。
详细解释
- 知足不辱是一个褒义词语,表示一个人能够满足于现状,不贪求过多,不辱没自己的本分。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处境,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给自己带来困扰和不幸。
使用场景
- 知足不辱常用于劝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要懂得知足常乐。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得到一些满足时不会过于得意忘形,也可以用来劝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故事起源
- 知足不辱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子罕第十五》中的一则对话。孔子的弟子子罕问孔子:“知足者寡,不知足者多,为什么?”孔子回答说:“好说,难做。知足者往往把握好自己的处境,不贪求过多;不知足者则往往追求过多,结果失去了自己的本分。”
成语结构
- 知足不辱是一个四字成语,由“知足”和“不辱”两个词组成。其中,“知足”表示满足于现状,“不辱”表示不辱没自己的本分。
例句
- 1. 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他懂得知足不辱,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2. 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辱,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知足常乐”联系起来记忆。知足不辱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和挫折。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知足相关的成语,如“知足常乐”、“知足知不足”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文化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知道知足不辱是指满足于现状,不贪求过多,不忘记自己的本分。2. 初中生:当我们在学习中得到好成绩时,应该知足不辱,不骄傲自满。3. 高中生:在面对高考的压力时,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辱,不要过分追求完美。4. 大学生:毕业后,我们要知足不辱,不要急于追求高薪高职,要踏实工作,不辜负自己的能力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