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龙鱼

龙鱼

收录日期:2025-08-08 06:25:33  热度:7℃

玉皇山在我老家莒县阎庄的西边,虽说不高,但在当地人的心中,是一个名山,每到大年初一,都去玉皇山玩,看裴泉。裴泉就在玉皇山下,明朝时,这泉子在裴姓御史的花园内,才起名叫裴泉的。据说裴御史瞒着万岁在玉皇山后私开银矿,冒犯律条,被皇上抄杀满门,只剩这个裴泉了。

这裴泉里至今还住着一种世上罕见的“龙鱼”,它的鳃帮长着一对鳍,像是两个耳朵,那身子和鲶鳝相仿。当地人都叫它龙鱼,因为莒地仅有,所以也叫“莒龙”。

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年的秋天,阴雨连连下个不停,地里的水沟满河平,不用说泉水也旺起来,一直“漾”到了外边。许多龙鱼顺水游到了地里。可巧张家山沟村有一个叫张有能的农夫到地里开沟顺水,发现了一条龙鱼,就用铁锨把它拍死了,拿回家去煎着吃了。老人们传说,就在张有能煎龙鱼时,全庄里人都闻到了一股从没有闻过的香味。张有能吃了龙鱼以后说:“人都说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难道我吃的就是龙肉吗?”说也蹊跷,就在张有能吃了龙鱼的第三天,他那十来岁的儿子叫雷劈死了,在他儿子的胸膛上和脊梁上留着几行清亮亮的黑字:“张家山沟张有能,你吃了我的龙羔,我霹雳你的儿子,看你心疼不心疼!”打那以后,龙鱼的传说越传越神,香火也越来越旺,人们还在裴泉边盖了玉皇庙,文革时推倒了。

我大舅小时候在玉皇山上学,同班有个渚汀村的同学,把小龙鱼捉回家放在罐头瓶子里养着,然后去学样上学了,一节课没上完,肚子那个痛啊,吓的同学们把他送回了家。他的父亲带他看赤脚医生,打针吃药也不管用。他父亲不得不用木车推着他去县医院,他的母亲在家找个神婆子给看了看,说是得罪了龙鱼,龙鱼并没有要其性命,放回去就没事了,他的母亲答应了。孩子就在去医院的路上感觉肚子不痛了,非要回家,他父亲带他回家,他母亲告诉他肚子痛是他捉了龙鱼的原因,让他赶紧把龙鱼送回去。他吓得与他父亲一起把龙鱼送回了玉皇山下的裴泉,果然肚子再也没痛过。

一个住在玉皇山下的老头,八十多岁了,说他每天早晨都到裴泉看龙鱼,就见过两次大龙鱼出来过,脑袋有碗口那么粗(碗口直径为15cm),小的倒是见过不少。

如今的裴泉,已经被砌成一方形水池,澄清的泉水从大石头缝里淌出来,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围着泉子长了一圈柘树,像一把大伞罩着似的。树底下安着石桌石凳,游人可以来凉快,也可以下棋玩耍。经专家们确认,这种龙鱼学名叫“鳗鲡”,天下少有,外边远路来的游人到这里观看,把肉或虫子撂进水里,龙鱼就从石洞里游出来吃。

猜你喜欢

  • 人品不过关,谈什么都没用

    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为

  • 人绝对可以貌相

    人活到老了,就学会看人。看人是一种本事,是累积下来的经验,错不了的。古人说:人不可貌相。我却说:人绝对可以貌相,我是一个绝对以貌取人的人。相貌也不单是外表,是配合了眼神和谈吐,以及许多小动作而成。这一来,看人更加准确。獐头鼠目的人,好不到哪

  • 心灵花开

    老师带着学生到郊外游历,老师看着杂草丛生的旷野,问学生,如何除掉旷野中的杂草。学生们有的说用锄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上石灰更好。老师说:“这样吧,你们按自己想的方法去做,一年后,再来这里。”一年过去了,学生们如约前来,所有人坐过的地方还

  • 也许你只是开错了窗户

    1、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却在另一个人面前是无价之宝。谨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人挪活的道理所在。2、最难受的思念,不是对方不知道你的思念,而是他知道却无所谓。有些人,无论你怎么对他好,他也不会留意,因为他的生命里,你显得是多么的微不

  • 放缓人生脚步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条路,而生命就是行走的脚步。从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到跚跚学步,到独立生活,生命的脚步似乎永远急匆匆。从自己还是个孩子,到看到自己孩子出生的过程中,我们爱的人老了,爱我们的人也老了。在不知不觉中,时光飞逝,转眼沧海桑田。年少

  • 5美元的奢侈品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年轻时曾在一艘轮船上做水手。这天,马克·吐温看到一个小伙子站在甲板上唉声叹气,便好奇地上前询问缘由。原来,小伙子是一个富商家的仆人,马上就是富商的生日了,小伙子想要送给富商一件生日礼物,可惜他只有5美元,根本买不到能拿出手

  • 人生不过这些事

    人生就是由无数的事组成,有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难事易事,喜事哀事。打理好这些事,就是成功人生;对付不了这些事,生命则必然暗淡。干好一件事,人生无憾事。人生苦短,能扎扎实实干好一件事,干出名堂,干出成就,便是无憾人生。达尔文发现人是猴变的,曹

  • 知止者大智

    闲来读史,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马融准备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听说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找来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觉得自己不合适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