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飞过人间的无常

飞过人间的无常

收录日期:2025-08-08 04:16:21  热度:7℃

鲜花丛中,有这样一行字: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书名下面是一根“粉红丝带”,上面写着:飞过人间的无常。

初识她,是在6年前的《半边天》栏目里。

她是北京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的编导,大家都叫她丹阳。那年,在她36岁时查出得了乳腺癌。猝然间经历了命运对一个爱美女人的挑战,一番痛苦挣扎过后,她选择把镜头对准自己,如实记录了自己化疗、住院的经历。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组建一个乳腺癌患者康复网站,希望拍摄更多乳腺癌患者的故事,并做一本关于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状态的口述实录。

她的文章《乳房的故事》和记录她本人治疗过程的镜头在新浪网女性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推出后,很多人流着眼泪看完视频和文字,1万多名网友参与网上调查,众多乳腺癌患者报名加入她的拍摄计划。看到因为化疗而不断掉发,她索性将自己头发剃光的镜头,我忍不住替她惋惜,从此记住了这个浓眉大眼,一笑有两个小酒窝的名叫叶丹阳的姐姐。

前不久,在中央台的《讲述》栏目中又看见丹阳,一下子想起了6年前她的样子。听她缓缓讲述了6年来的点点滴滴,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名叫“丹阳爱乳坊”的博客。她的文笔非常优美,给了我很强的震撼。她在得知自己病情复发后,写下了:与癌为友,静享人生的博文。她说:“抗癌斗士”“抗癌勇士”是公众惯用的褒义词,美誉疾患人群面对疾病时坚强勇敢永不屈服的精神,可我却不喜欢。我们只须微笑着,散漫地好好享受那与癌共存的非凡日子。如果癌愿留,我与它把酒赏菊;如果癌要走,深谢它慷慨奉还的无忧生命,与癌相识,受益三生!她的乐观深深打动了我。

近日去她的博客,欣喜地得知,丹阳姐出了一本叫《新生日》的书,封面是她自己画的,一位上身裸露、左乳被切除后留下了触目惊心痕迹的女性,微微低着化疗后的光头,脖子上系着红丝带,面带微笑,双手提着一只红艳艳的大花篮,嘴角边还有两个迷人的小酒窝,像极了丹阳姐本人。鲜花丛中,有这样一行字: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书名下面是一根“粉红丝带”,上面写着:飞过人间的无常。

癌症病人一般都把手术那天视为新生命的开始,丹阳也是,所以有了这本《新生日》。如今,爱乳坊间许多“少奶奶”(乳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后的戏称)们都以丹阳为榜样,她们相信:当命运把裹着乳癌的七彩手绢抛来的时候,一切还来得及把握,与青色的乳癌一并到来的,还有其他艳丽的部分。

猜你喜欢

  • 可愿与我共结秦晋之好

    外婆20岁那年嫁给了外公。那时外婆在乡里的初中教数学。乡里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语文组和数学组被安置在同一个办公室里。新学期开学的头一天,校长领着一位浓眉大眼的小伙进来,给众人引见:“这位是新来的李老师,以后初中二班的语文课就由他来教。”布置

  • 兄弟情谊

    亲情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之间有太多的隔阂和仇恨。我的老家在农村,伯父解放后参了军,复员后进了国企,后来被提拔成为科长。事业干的风生水起之时,被查出的了癌症。弥留之际,为了照顾他,厂长说可以让他家的一个小兄弟来“顶职”,并充

  • 恋如风花

    台风欲来,天黑得像口锅。江雪华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也不记得自己在球场的看台坐了多久。校园里,好像已经没几个人了。过去的这三天,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交卷铃一响,感觉整个人像被碾过一样。江雪华呆呆地坐着,然后看到露台外面,雪花样的纸片纷纷扬扬。

  • 红色的舞鞋

    童年的她,喜欢跳舞,不论是芭蕾舞还是民族舞,都是学校每年彩排的重要项目。父母亲都是音乐学院的老师,父亲会作曲,而母亲自小就有黄莺般悦耳的声音,一家人过得很幸福,让很多人都很羡慕。父亲的钢琴弹得特别的好,在钢琴声中长大的她,喜欢随乐曲声来回舞

  • 青团

    那天是2012年农历的三月十三号,你奶奶的、也是我母亲的那间老屋里,有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儿。在那散着老家具特有陈腐味儿的水曲柳桌台上,有一大锅的熟糯米,一碗油绿如漆的菜汁,一大纸包红豆沙馅儿,还有一小袋碎冰糖。说罢,父亲叹了一声气,这气息软

  • 生日快乐

    “是时候向叶青摊牌了。”赵辉心里默想着,结婚九年,当初结婚时的激情早已被时间消磨的一干二净,而他也从当初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一家拥有近五十位员工的老总,但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他最终也没能够抵挡,两年前的一次酒会上,他认识了比他小十岁的韩曦,

  • 太监娶妻

    清朝末民国初,有一位太监名叫“申一窝”。“申一窝”以前不叫这个名,传闻是因为慈禧太后在御花园里养了两只白兔,申一窝负责照顾这对兔并且照顾得很好,以至于这兔子就生了一窝小兔,慈禧太后一高兴,就对那时候还叫小申子的他说,赏名“申一窝”。申一窝进

  • 十年亦父亦兄,爱是彼此成全

    相遇,他看到了最初的自己2003年秋天,高良峰初见王悦。当时他就读于山西朔州第一中学。作为学生代表,去朔州市第七小学探望贫困学生。走进一年级四班偌大的教室,有一个孩子,坐在最后一排,眼睛一直盯着桌面,好像生怕弄出一点声音,引来一丝丝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