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五十元巨款

五十元巨款

收录日期:2025-08-08 05:54:12  热度:8℃

在城里当公务员的吴小丁到办公室刚坐下,大门口值班室打电话上来,说有个自称是老乡的人来找。吴小丁对老乡一向客气,便告诉门卫,让老乡上来。

来者30岁上下,穿西装系领带,光亮的黑皮鞋里露出一双白袜子,右手拿着LV手包,左手腕上劳力士金表很显眼,但整个人的气质上看起来还是有点土气。来人恭敬地递上一张设计精美的名片,名片上写着姓赖,园林公司经理。赖经理自称老家是与吴小丁老家相邻的赖村。

吴小丁很熟悉赖村,因为吴小丁出生地就是吴村,而吴村的村民多数姓吴,赖村的村民多数姓赖。两个村庄山水相连,小时候,吴小丁放牛、砍柴经常进入赖村的地界。两个村的村民为了生计,既有合作,也有争吵,但总的来说相处和睦。

赖村人口不多,上了点年纪的,吴小丁基本上都认识。这些年,由于生活圈子在城里,很少回乡,对赖村的记忆逐渐模糊了;但说到名字,多数还是记得的。眼前这个年轻老乡,是谁家子弟?

赖经理报了他父亲的名字。吴小丁想了想,没有印象,再想想,还是没印象。

赖经理有些尴尬,又报出一个名字——赖三,并说这是他的爷爷。

吴小丁自言自语地把“赖三”这个名字念了几遍,好像有点熟,但一时间想不起这个人是谁。赖经理脸色更尴尬了,呐呐地提醒:“就是那个欠了你家钱的人。”

吴小丁恍然大悟:欠债的赖三!原来你是他的孙子!

赖三的债务,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

赖三年轻时,向吴小丁的爷爷借了50元钱娶媳妇。那年头,谁家都过得紧巴巴的。一口袋苞米可以娶个媳妇,可见50元是一笔巨款。那时,在乡下要办娶媳妇、盖房子这样的大事,都得向邻里借债。乡下人淳朴,碰上谁有喜事,只要手头有点闲钱,也都乐意帮这个忙。而且,若非自己家里遇到要花钱的急事,一般不主动催债。欠钱的人如果经济条件改善一点,也都会主动还钱的。

赖三借的钱,就这样欠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赖三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没有改善。

后来,吴小丁的满叔结婚,爷爷想起了赖三欠的那笔钱,就叫满叔和年幼的吴小丁去赖三家里要钱。吴小丁记得,那时临近中秋节,赖三刚刚从集市上回来,正在院子里清点贩卖的月饼。看到满叔和吴小丁进来,赖三赶忙把一叠沾着油渍的钞票塞进裤袋。听说他们是来要债的,赖三万分无奈地说,家里一直没什么进账,真不好意思。这钱,一时还不了。吴小丁盯着月饼咽了咽口水,又跟着满叔无功而返。

又过了几年,吴小丁家的老屋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在一个雨季塌了。吴家建新房,手头自然紧张。他们又想起了赖三欠的那笔钱。年迈的爷爷亲自出马,到赖村走了一趟。黄昏,爷爷回来了,一声叹息,什么也没多说。

吴小丁又一次去赖三家,是爷爷病重住院期间。那时,为了给爷爷治病,家里把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甚至把那头种田的耕牛卖了。吴小丁和父亲来到赖三家,看到赖三家已旧貌换新颜,那架势,在当时的农村算是相当洋气了。赖三不在家,吴氏父子再三向赖三当年借50元钱娶回来的媳妇说明原委。已当了多年女主人的赖三媳妇说了,会尽快转告的。然而,直到爷爷咽气,赖三也没有回过话。

送走爷爷,吴小丁记得当时满叔说了:我们不向赖三要债了,让他把这笔债带到阴间去吧。年幼的吴小丁对赖三相当不满。

那年头,农村生活极其平静而单调,稍微有点事就容易广泛传播。赖三欠吴家50元巨款不还的事,很快在附近的村庄传开了,成了人们聊天时的谈资。赖三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赖三的债务受到村民们多年的关注,赖三自己却不以为然,从不把它当回事。

再后来,赖三也去世了,他欠的这笔账,真的带到阴间去了。当年的50元巨款,随着后来物价上涨的因素,又成了一笔很小的钱。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有时还会提起赖三,但已不大说到名字,而是含蓄地说“那个欠了钱的人”。在吴村、赖村一带,“那个欠了钱的人”成了赖三的代名词,而他的真名,反而被大家慢慢淡忘了。

吴小丁的思绪转了回来。

现在,坐在面前的就是“那个欠了钱的人”的孙子。赖经理说,自己来市里发展已有好几年,眼下公司遇到资金瓶颈,听老乡们说,吴小丁有个同学在银行当行长,所以,想找吴小丁通过行长的关系贷一笔款。

吴小丁向来乐于帮助老乡,只要他们开口,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任务。但这一次,吴小丁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像他爷爷那样欠了钱不还?

猜你喜欢

  • 抢不去的饭碗

    2001年,我买了新房子,要给新房装一扇防盗门。防盗门专卖店的老板亲自将货送到了楼下,安装工也雇来了,就待将防盗门搬上楼安装。我把防盗门背上楼?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老民工,早已候在一边揽活干了。老板说:背到三楼是多少?民工说:不还价,不

  • 把耳朵叫醒

    面试时,沈彤信心十足,自己做过两年品牌化妆品的销售专员,还怕做不了一个售楼小姐?此外,如果这次被聘用的话,提成可是高很多,这是全市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正在开盘的是高档楼盘。在面试等候的大厅里,开朗外向的沈彤很快就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了。这个特点

  • 观音石

    多少年了,村人一直都在村头供奉着那块观音石。村人认定这块石头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除了它和观音有些形似之外,还和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据说多少年前的一个风雨之夜,村前的东江涨水,一艘渔船在风浪里不辨方向,危难之时忽然发现前方有东西发光。立即划船

  • 共过患难,才知他的真心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患上了绝症,你觉得你的伴侣会始终陪你在身边吗?大多数人都很怀疑。选择和一个生命岌岌可危的人在一起,需要的不止是爱情,还有极大的勇气与担当。现实中,大多数人并不曾面临这样的选择,而有的人,他们注定要用自己的行为,来

  • 患难识知己

    我与评弹大家蒋月泉先生相识在六十余年前,相知则始于文化大革命。1967年下半年,我来沪处理完女儿下乡事,返回苏州前,走在吴江路泰兴路口(当时该处较僻静),听得有人在背后叫了声:徐同志!回头一看,正是月泉先生。我见他面容十分憔悴,所以回打招呼

  • 迟到的悔恨

    红八月的一天1966年的红八月,那时叶珉在北京一所中学上高一。就在这个举世闻名的红八月里,她干出了令她一生悔恨不已的事情。这一年的3月,她刚刚入团。她的这个团入得很不容易,原因很简单,她的父亲是个资本家。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里,这如大山一样

  • 真爱人间 患难夫妻

    那一年前往深圳。列车在黑夜中奔驰,我的邻座是一对穿着旧得已看不出本色衣服的中年男女,女人吃着馒头,男人嗑着瓜子。吃完一个馒头以后,女人趴在桌子上打起盹来,男人静静地看着她,一粒一粒地嗑着瓜子,似有满腹心事。突然,那女人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一边

  • 沙滩上的脚印

    一天下午,一个名声显赫的牧师拿起一张报纸,看到上面登有他去世的报道。好像是时间的冲突,他没能按时出席预定的演讲会,这就传出消息,说他已经死于心脏病突发。读到自己逝世的报道,他想知道这个消息在城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走出家门,却懊恼地发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