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梯子

梯子

收录日期:2025-08-07 15:53:53  热度:8℃

有位父亲让他那初学事理的孩子上到梯子上去取被树枝挂住了的风筝,完了后让孩子由梯子上朝下跳。孩子惊恐地说:“我怕摔伤了。”爸爸却说:“你大胆跳吧!有爸爸在下面接你呢!”但当孩子跳下时,爸爸却收回了张开的双臂,让孩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孩子责备爸爸言而无信。爸爸则说:“我是让你明白,连爸爸的话都不可信,更何况别人的话呢?”接下来他让孩子再上再跳,孩子说:“我怕你骗我!”爸爸说:“你跳吧!这回爸爸不骗你!”于是孩子再跳下时,爸爸稳稳地把他接在了怀中。爸爸说:“我是让你明白,爸爸的话可信,别人的话也未必全不可信!”

这位爸爸以一正一反两种态度教育孩子,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这是因为大千世界,众生纭纭,并非都是一般模样。有待人以诚的,有待人以诈的。他是让孩子从受骗中汲取教训,保持对人们必要的警惕性。而后来说话算数,又是让孩子从受益中克服对谁都不相信,对谁都怀有戒备心理的狭隘态度。只有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才能提高对世人真伪善恶的鉴别能力,才能避免上当。

——认识事物的两面才能平稳地驾驭它。

猜你喜欢

  • 竭尽全力的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

  • 始作俑者的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探骊得珠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

  • 投鼠忌器的故事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

  • 偃旗息鼓的故事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

  •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

  • 一挥而就的故事

    《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这部书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正应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应麟任会试主考官时发现的

  • 郢书燕说的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