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谢混的生平简介 谢混结局如何?

谢混的生平简介 谢混结局如何?

收录日期:2025-08-08 03:49:02  热度:9℃

江左,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名词,即江东,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重回人们的视线。魏晋时期,江左可以说是以金陵为首都的六朝时代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由胡歌饰演的男主角梅长苏号称江左梅郎,他风华绝代,智谋无双,当属江左第一。可是,在真正的历史中,江左风华第一居然不是梅长苏,而是另一个并不出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谢混。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其祖父为太保谢安,父亲为会稽内史谢琰。

谢混这一脉出自陈郡谢氏,也是一个世家大族,他自幼聪慧,擅长写文章,年少时已经有很大的名气,后袭爵望蔡县公。

江左梅郎的风华是小说里塑造的,而谢混的风姿却是实实在在获得许多历史名人称赞的。有一次,谢混和从侄谢晦一起站在刘裕面前,刘裕见了之后大为感叹:一时之间竟然出了两位玉人。

谢混死后,刘裕开创了南朝宋这一政权,谢晦思念谢混,就对刘裕说:可惜陛下登基的时候没有风华绝代的谢混来替您奉玺绶!刘裕听了也遗憾的说:这的确是一件憾事,可惜谢混死得早,若是他还活着,就能让这些后辈见识一下他的风姿了。

当时有个叫王彧的人长得非常俊美,他也因此获得了超高的人气,袁粲见过王彧之后感叹:王彧不但长相风流可爱,就连他吃饭喝水的样子也格外好看呢!有一个早年见过谢混的人说:王彧和曾经的谢混比起来差远了。袁粲听了感叹:唉,要是我能一睹谢混的风采,死而无憾了!

在《琅琊榜》中,梅长苏最后还是和霓凰郡主在一起了。而历史上的谢混也娶了一位公主,她就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女晋陵公主。

孝武帝很宠爱晋陵公主,他在全国为晋陵公主挑选驸马之后,还是觉得只有像刘惔、王献之那样的风流才子才配得上他的宝贝女儿。可是,他看中刘惔、王献之这样的才子的同时,又害怕他们像刘惔、王献之一样刚得志就干预帝王家事。对此,臣子王珣向他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谢混,王珣对孝武帝说: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但是也绝对不比王献之差!

孝武帝听了以后对谢混很是满意,可还没等他赐婚,他就被人刺杀身亡了。后来,袁崧看中了谢混,想将女儿嫁给他,但是王珣却警告袁崧不要打谢混的主意,因为谢混已经是皇帝内定的驸马爷了。最后,谢混迎娶晋陵公主为妻,生有两个女儿。

虽然迎娶了公主,成了人生赢家,但是谢混的结局并不好。早年时期,谢混是刘裕的幕僚,可后来他却支持刘裕的死对头刘毅,最终被刘裕赐死。谢混死后,刘裕逼迫晋陵公主与谢混离婚,还将公主转嫁他人!

猜你喜欢

  • 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

  • 华而不实的故事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

  • 后来居上的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

  • 后生可畏的故事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

  • 后起之秀的故事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

  • 汗流浃背的故事

    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 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 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 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

  • 鹤立鸡群的故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

  • 举一反三的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