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蒋百里简介

蒋百里简介

收录日期:2025-08-08 05:41:00  热度:13℃

蒋百里与蒋介石同是浙江人,但不同族。早年蒋百里追随梁启超,矢志推翻袁世凯,晚年与蒋介石共事,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渗透在许多历史事件之中,并从这个侧面反映着一段历史。

“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

1930年元旦,上海市市长张群登门劝说蒋百里出国,避一避风头。未料,蒋百里断然拒绝:“我为什么要亡命?我没有资格亡命!”张群碰了一鼻子灰,拂袖而去。几天后,门生刘文岛来访相告:“老师,目前你处境险恶,我看你还是出国安全,早走为好。”不料蒋百里怒目圆睁,拍着桌子说:“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刘文岛说:“听说上海当局答应发给你路费5万元。”蒋百里余怒未消,以鄙视的口吻,坚定地说:“别人的钱我不要,我没有犯法,不会离开上海。看他蒋介石把我怎么办!”

在监狱遇到了邓演达

元月6日,唐生智兵败,化装逃走。一周后,蒋百里被解至杭州,监禁在西湖蒋庄。不久,蒋百里被押解南京,关在三元巷总部军法处待审,与邓演达、居正等同关一处,结为难友。蒋百里若被军法会审,他的罪案成立,必判死刑无疑。幸亏时任军政部次长陈仪将军暗中相助,以“拖”的办法使军法会审延期举行。陈仪与蒋百里曾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受训,且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仪为人正直、仗义,1915年曾通过蒋百里、张宗祥通风报信,催促蔡锷逃出天津,避开袁世凯的追杀(当时袁世凯命陈仪带兵追蔡锷)。

反蒋的邓演达关在蒋百里对面牢房里。蒋百里同情邓的遭遇,偶尔与他交谈几句。邓演达与其夫人的通信,均由蒋百里的前来探监的4个女儿轮流传递。1931年11月间,蒋介石下令秘密枪杀邓演达,引起蒋百里无限伤感,他对探监的挚友张宗祥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邓演达昨日已被杀害,不知明日是否轮到我?如今世道是无理可言的。”

“西安事变”中的蒋百里与蒋介石

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不料次日拂晓,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当天,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同被羁留。在押的蒋系大员都反对“兵谏”,不肯在8项主张通电上签名。唯有蒋百里对张学良说:“我佩服你们的胆魄,赞成你们的正义勇敢行为!”次日上午,张学良派专车将蒋百里送到杨虎城私宅居住,待以上宾之礼。

蒋介石被囚,张学良多次拜见,劝他同意8项抗日主张。蒋很顽固,毫无商量的余地。此时亲日派何应钦调兵遣将,欲派飞机轰炸西安。若西安被炸,可能危及蒋介石的性命。东北军少壮派见蒋系大军压境,兵临潼关,一个个怒火中烧,竭力主张杀掉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眼看大战一触即发,非常焦急。情急之中,张学良想到了蒋百里,认为他威望甚高,又是无党派人士,是出面调停的最理想的人选。张学良对杨虎城说:“蒋百里德高望重,请他出面斡旋,局面可能改观。”蒋百里听了张学良的请求,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我可以照办。”他原来就主张和平解决,因而一口答应。

12月16日傍晚,张学良陪同蒋百里,来到软禁蒋介石的新住处西安金家巷一所军官私宅。蒋百里一进门,蒋介石立刻笑脸相迎,欠身握手,请他坐在床边沙发上。蒋百里比蒋介石大5岁,且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军校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所以蒋介石对他很尊重。张学良自行退出,二蒋关起门来密谈。蒋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题,拐弯抹角地说:“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言下之意,你蒋介石要“安内”已来不及了。他还引经据典,叙说中国历史上亡国之痛,当“儿皇帝”均无好下场的教训。蒋介石听后,心有所动,蒋百里遂将话题转入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他提醒蒋介石:“中央军不能急攻,更不能用飞机轰炸西安,否则会危及你的生命。为保持元气,应避免内战,以和平解决为好。”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着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盖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子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过程则一波三折,不及详叙。两人成亲后,佐藤屋子改名佐梅,盖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他们先后两次密谈,加之当时各方面的工作形成的抗日大趋势,使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他亲笔书写两封信,一封交宋美龄,一封交何应钦,致何函里明确指出:“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派亲信蒋鼎文搭机将信送至南京。宋美龄接信后,由宋子文等陪同,飞赴西安。这时蒋百里向蒋介石建议:“中共方面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委员长不妨找周恩来谈谈。”蒋介石沉思一会儿,点头赞同。此后,蒋百里对此事就不再介入。事后,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曾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两蒋之间关系微妙

蒋百里受中日甲午之战刺激很深,矢志抗日救国。1937年之初,他奉蒋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务,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广东,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奔波万里。尔后接受蒋介石的委托,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各省高级将领授课。讲学期间,他把一生的军事着作和讲稿,精选修订,编成一册《国防论》,全书洋洋10万言。当时正值抗战前夜,敌强我弱,国民党内恐日心理相当严重,蒋百里却在卷首写道:"……千言万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国防论》的影响远及海外,"二战"期间,名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蒋百里《国防论》的有些论断来阐述战局。

蒋介石虽很器重蒋百里,但从不授予他兵权。1938年秋,蒋介石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仍由自己兼校长。蒋百里随校携全家搬迁,取道湘桂。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抗战胜利后,蒋百里遗体迁葬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1971年,蒋百里的侄子蒋复璁(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薛光前主编《蒋百里先生全集》,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蒋介石亲为题签。此举表示出了他对蒋百里先生的复杂心态。

蒋百里被捕后,不明陈仪的用心,以为来日无多,视死如归,倒也神情自若。每日晨起,打过太极拳,就念唐诗、读佛经,或写写《灵飞经》练书法。

猜你喜欢

  • 母亲屋里加张床

    我母亲已经89岁了,习惯一个人住在乡下。为了照顾母亲,我和老伴儿就在她的房间里加了张床,每天陪伴在她身边,母亲乐意,我們心里也踏实。“王成,给我倒杯热水。”住到母亲房间里,她每次叫我,我都有求必应。老伴儿把缓解母亲双膝关节疼痛的药物放在床头

  • 别让自己离父母越来越远

    1有位朋友曾与我说过一件事,我记了很久。去年朋友的妈妈生病,住院半个月后她才知道。朋友说,她永远忘不了自己赶到医院后,刚看到母亲的样子。母亲没有惊喜,也没有开心,只是默默擦起了眼泪,像做错了什么事。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诉女儿,倔强地说自己根本

  • 在妈妈的膝头上

    大姐告诉我,在她的独生女儿小满出生之后,她曾经反反复复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小时候作文课上写《我的理想》时提到的那些宇航员、科学家、警察吗?名头何其虚渺,是广告牌上的棉花糖,粉红而轻盈,而她怀里的,是个沉甸甸的婴儿。后來她换了一个

  • 这一次,我想成为你的骄傲

    你要等我啊我回来的时候你在沙发上睡觉。我没敢吵醒你,只是盯着你的睡颜看了很久。明明40岁的人,头发却快白完了,看上去跟60岁的人差不多;睡觉也极不安稳,连眉头都是皱着的,你在担心什么呢?没人告诉我你出事了,直到我要回家,他们知道瞒不住了,索

  • 你还记得那个承诺吗

    父亲最近好像有什么心事。那天,闹钟一响,他立即爬起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拿起公文包,正准备换鞋,父亲从卧室里走出来,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今天是星期天!”“我知道!”他一边不假思索地回答,一边脱下拖鞋,穿上皮鞋。他虽然忙,还不至于连周末都

  • 无任何附带条件

    海明威曾写过的短篇小说《世界的首都》,讲述了一位西班牙父亲想与离家出走到马德里的儿子和解的故事。为了找到儿子,他在《厄尔尼诺自由报》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帕科,请于星期二正午来蒙大拿酒店见我。一切都可以原谅。爱你的爸爸。”在西班牙,帕科是一

  • 愿为你做20年饭的人,是母亲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

  •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过世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自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人是知道自己睡在了床上,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