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晚安,晚年

晚安,晚年

收录日期:2025-08-07 20:10:15  热度:12℃

父亲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咱陕西这块地方像一把钥匙。说完,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带,那里系着一串钥匙,能打开一处挂着锁的老房子。这处房子在陕南,藏在一条山沟里。

这是父母来武汉的第二天。外面正飘着雪,亮着的电暖器像一盆火。父亲嫌这东西费电,说要是在家里,给火塘加些柴就能取暖。

我明白父亲思乡心切,接着这个话题和他聊了火塘里的茶罐、煨着的酒、埋在火灰里的洋芋。父亲的心思好像不在这里,他说,这么冷的天,不晓得花脸猫咋样了?

这把我的心思一下扯远了。我在武汉待了十来年,接父母来住过几次,他们总要留一个人在家,照应庄稼,人情礼往,还有花脸猫。这次,他们能一起来,下了很大的决心。得找到接手种地的人,不然地荒着像什么话;打电话告知亲戚,不然客人来了大门锁着那像什么话;至于花脸猫,自然也要请人来做猫饭。

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想让他们再回老家了,却不敢告诉他们,怕他们觉得被挟持了。可他们来了,我还是把他们落下了。除了周末,家里只有他俩,幸亏还有只狗小朱,给他们添点笑声。我每天中午打电话问他们吃了没,回答说吃了,要么煲谷糊糊,要么洋芋煮豆角,要么青菜煮豆腐,都是老家的吃法。

晚上,我和父亲照例要喝杯酒,扯些闲话,通常我会说到某个邻居或亲戚到城里去了之后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下棋、看书。说到有一位表爷还上老年大学学书法了,父亲笑笑说:那是没办法的事,城里没有地嘛,手闲着也累。

父亲喜欢看书,读了《浮生六记》,说写得真好,可惜沈复和芸娘命太苦了。他夸蒋坦的《秋灯琐忆》写得好,看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夸汪先生家常,是个好老汉。父亲看书时,母亲要么逗弄小朱,要么坐在阳台上看看花草。母亲进过扫盲班,开始能认一些字,后来全忘了。等到她的三个儿女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有一天她叹息一声:“原来养了三个客呀!”他们羡慕别人家里有老头、有青年、有小孩。其实,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却分散在几个地方。

我听到这句话很伤感。我在城里这些年经常没有归宿感,时常发些“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牢骚,犯愁的事情层出不穷,可每次回老家,总要做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生怕父母忧心。在奔赴城市的路上,他们躬身做垫脚石,到后来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梦想,陷在世俗里。就算每年都回家探望,但一个事实就是——不说是抛弃了父母,至少是舍弃了父母:别人家济济一堂享天伦之乐,他们只有艳羡的份儿,并且生怕给儿女添麻烦。

前年母亲摔倒了,半边身子不能动,他们竟然没吭一声。幸好我打电话回去,母亲还说不要紧,睡一夜明儿就好了。我当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电告亲友帮忙送到医院。虽说脑部出血点位置不伤要害,但手脚依然有障碍。母亲说:这回花了那么多钱,就像你们买回来一个妈,我得好好活几年,不然,你们太划不来了。

有天晚上,父亲和我谈起了生死,说起了他预备的墓地位置。他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他说他答应过祖母死后陪在她身边;他说那地方离老屋近,就像换个地方睡觉一样,离屋近还有个好处,你们想看我了,不用跑路。我想,是不是留他在城里这事儿给他压力了?

他们还是孤单。我每次下班,他们都像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站在门口,眼巴巴的,看样子等了很久。我说,以前每年回去两次,现在天天在一起,怎么还等起来了?母亲说,那样习惯了,现在不一样了,有盼头。

周末扶着母亲去不远处的小广场晒太阳,母亲忽然指着一个人说,像咱们村里的一个人。这只是开始,后来每次下楼,她总能看到一个人像我们村里的某个人,要么背影像,要么头发像,要么走路姿势像。有一天,她看见一只松狮狗,怎么看都很忧愁,母亲忽然乐了,说:你看这狗多像某某某!我也笑起来,她说的那个邻居不苟言笑,倒真有几分神似。

我笑着笑着,心一紧,原来母亲也在思乡。

年关一点一点近了,父母想念起老家的腊月,烧酒的香,熬糖的香,左邻右舍欢快的声音,而这里缺这一份热气腾腾。每有亲朋来电问候,父亲总说挺好的,挂了电话会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有一天,我回来,父亲很开心地说:那位上老年大学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了,不住城里了,说就像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怎么不是一棵庄稼。看来,表爷的话让父亲产生了共鸣,我又忐忑了一会儿。

春节前两天,弟弟从南京过来,说起前不久去广州出差看望一位老邻人的事情,说那位邻人拉着他的手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弟弟说,一个老头子怎么会那样哭?父亲说,年轻人不知道乡情,古人把“他乡遇故知”跟“洞房花烛夜”列入人生四大喜事,那可不是胡扯的。

父母第一次没在老家过年,母亲说前一阵给老家一位王神仙许了愿,让我去买了香火。我腾了一个花盆的土放在阳台上。母亲跟王神仙说:对不住,隔了这么远,害你跑路,这城里又不敢放鞭炮,怠慢你了,等我回去再敬你,我给你许的愿你可要尽心呀。我问母亲许了啥愿,母亲笑着不说。我又问,母亲说请王神仙保佑我有瞌睡,说她都一觉睡醒了,看我还坐着,就许愿请王神仙让我早点睡觉。

正月初二,阳光很好,我们去公园。站在巨大的银杏树下,父亲说起老家有一棵桦树让人连根挖了栽在县城的公园里,有人还拍了照片回来,说树底下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可这跟树没啥关系呀!父亲的话有些突然,但我听懂了他的意思,他要回老家。

正月初五,弟弟接父母去了南京。3月初,父母坚持要回老家,弟弟问我怎么办。我说:送他们回吧,城里留不住。弟弟说:父亲打开老家的门时,猫突然扑了出来,像个委屈的孩子,两老差点哭了。

我不再打让父母住在城里的主意了,就算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至少他们还有邻居,还有瓜果,还有老锅老碗,还有过往。而城市是一把剪刀,把什么都剪碎了,除了儿女,可儿女属于公司,属于妻子或丈夫,属于孩子,属于柴米油盐……当然也属于他们,不过已经被分解得差不多了。

对孩子,散养比圈养好,对老人也一样,这也许是父母想让我们明白的。有许多福的确是福,但他们消受不起,他们那点福在村庄,如父亲拟的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没关系;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对不起。

这样想时,我给这副对联补了个横批:晚安,晚年。

猜你喜欢

  • 500万

    最近老王迷上了彩票。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很是厌倦,妻子日渐老去的容颜让他很是伤感,银行卡的透支让他感觉生活压力巨大。他想去过崭新的生活,就从买彩票开始。每天空闲下来他都会专注阅读彩票的走势,经常性地阅读一些关于彩票的故事,希望有一天那个美丽的

  • 五元钱的价值

    同往前一样,我还是去外面买东西。我总是会在上完晚自习的那一点时间里去外面那道斜坡上买点东西,即使不饿。我在初中的第二年里,结识了许多坏朋友,每天晚上我几乎都会和他们去外面瞎混一会,总是在父母给的那一点钱里再浪费许多,每晚的我都会将身上的钱挥

  • 抬棺材

    现在人死了都实行火葬,方便多了,一个电话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就来把人拉去走了。可在偏僻的山区还有地方实行土葬,我下乡当知青时就遇上过,而且还亲自抬过棺材。那年夏天,队里死了个老太太,是个“五保户”,队里出面给她办丧事。中午收工的路上,队长对我说

  • 没人扶的梯子

    是不是个真实的故事各位看客大可权当一笑置之,从哪里听来的诸位也不用管,至于这个故事能表达出点什么似乎也不太现实,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各种人情冷暖各种问题,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说清道明的。市里一条远近闻名的步行街上坐落着一家开业已久的金行,

  • 落日惊魂

    晚饭后,走出厂院,去户外散散步,消除一天工作的疲劳,打发一段远居他乡人的孤寂时光,这已是来科通这些年养成的习惯。往常一同散步的同伴,都有各自的事情,我又不想因此坏了习惯,便独自一人出了门。出了厂门往西拐,是一条笔直的马路,直通胡寨,约摸两三

  • 奇遇

    那天,黄光赋在路上偶然碰见沈碧玉。两人阔别多年,一见之下,并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寒暄几句,然后挥手道别。告别沈碧玉,黄光赋继续赶路。一路上,满脑子尽是跟她相关的记忆,他时而微微一笑,时而唉声叹气。突然下起了雨,并且越下越大,他迈开大步一阵狂

  • 老李的名酒

    老李名其山,莲花乡李家庄村一农民也,年六十七岁,有儿女四人,大儿子已成家,二女儿,三女儿已嫁人,唯小儿子在莲花乡上班,眼光很高,尚未结婚,每次催他快找,只说缘分未到,尚难婚配,近几年老李觉得自己的身体愈发衰退,恐要驾鹤西游而去。因此给小儿下

  • 老牛的阔绰

    在我们村,有个叫老牛的女孩。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称呼一个姑娘为老牛,但是她似乎习惯了被别人这样称呼,别人这样称呼她,她一点也不生气。老牛很阔绰。听说她爸爸是大老板。也有人说她舅是个官儿,常常给她大把的零花钱。还有人说她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