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收录日期:2025-08-08 02:13:56  热度:10℃

有位著名的学者,小时候从未进过学校,除了少年时赴日,在偶然的机会下,上过一个短期补习班外,完全靠自修成功。

但是当他早期未成名时,不论自我介绍或写履历表,总极力掩饰自己未曾进过正式学校这件事,并将日本的短期补习班夸张为正式的学校,强调自己大部分的学问,都是得自那里。

后来他成名了,真才实学获得世人的肯定,他却再也不提日本的往事,反而坦白地说,自己根本从未进过正式的学校,甚至连小学都没念过。因为他知道,人们此时非但不会因为学历低而轻视他,反而对他的自学有成,加倍尊敬。

中国北方有句俗语,“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意思是真有内容的人,不必彰显在外面,但不争的事实是:往往只有有肉的包子,才能不计较褶子;只有具有实力的人,才能不计较攻讦。

当我们不能做到“大人不计小人过”和“富而无骄”时,真正的原因,常由于我们不是“大人”也不够“富”。我们不是缺乏那份修养,而是少了那份实力与具有实力之后的泰然。

猜你喜欢

  • 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

  •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

  •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

  • 不寒而栗的故事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拘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

  • 亡羊补牢

    《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

  •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

  • 七步成诗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着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