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收录日期:2025-08-08 03:54:00  热度:10℃

登船

“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高秉涵说。

十多万人在金门的海滩上等船,来了两艘,每艘最多能装一万人。那一年他13岁,拄着一根棍子,瘸着腿站在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他妈妈说在:“跟着人流走,要活下去。”

天亮的时候登陆艇靠岸,人像潮水一样往上涌,刚开始没有一个人能进去,全都卡在门口,“挤不进去就往下踩呀,就这么踩着人上满了。”

有些没挤上船的兵,拿着枪就对着船上的人打,机枪打过来,甲板上的人死了一大片,到处都是血。一枚炮弹落到船上,又死了一大群人。

他躲在船舱的厕所里,里面挤了七八个人,“站的地方动都不能动啊,就这样到台湾来了。”

这是1949年,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登陆艇。

别离

1948年,内战激烈,一个家庭就此破碎。高秉涵的父亲是学校校长,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姐姐失踪,后来才知道是去了延安。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危,在他包袱里放了20块袁大头、一根父亲死亡时身上的绳索、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让他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离开家,去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

9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到他手里。他忍不住低头吃了一口。这一口的工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

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再也看不到他妈了。

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活着

60多年前,南京的学校解散,学生们一哄而散。他无处可去,又不敢回家,就跟着人流走,走了6个省,1000多公里路。稻田里也全是人,汽车、骡马、伤兵、难民……军队扎营做饭时,他扯一片芭蕉叶,窝一点儿粥喝。前面排着两个士兵,刚盛上热粥,突然有人喊“共军来了”,第一个士兵慌忙转身,一缸热粥全泼在高秉涵腿上;第二个士兵磕在高秉涵身上,手里的粥又泼了上去。没人顾得上,他自己也只能跟着逃。

部队都走过去了,难民都走过去了。下着小雨,他一个人走,腿已经肿了,还爬满了蛆虫,没有鞋子,拿破布裹在脚上。雨越下越大,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他发现一个土地庙。他到里面摸摸,一踢,有人在睡觉,他往边上一躺就睡了。

第二天,天还不太亮,山老鼠在他身上跑。他醒了以后,看到山老鼠在吃躺在他旁边的人的耳朵,那是一个人的尸体。

他再往前走,遇到一个兵,背着个印有红十字的包。高山边是悬崖,弯弯的路上有水流,“他说小朋友过来,拉着我的腿就冲,把虫子冲掉,冲完以后,他就用纱布把我的腿包住。我仔细看他的帽子,上面有颗星星,他是共产党。”

我问他:“这一路上你想你妈吗?”

他说:“不想,只想活着。我活着,就是为了她。”

望乡

他跟着200多万人迁徙到了台湾,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岛涌进这么多人,无法安置,没人顾得上他的死活。

他能够生存,是靠着他妈放在包袱里的初中新生录取证明。

那是一张棉纸,他递给我让我摸,稀软绵薄,居然没有破损。靠着这张纸,高秉涵在铁路局当小贩的时候,才有机会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1963年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

我问:“您刚到台湾,生活那么孤独,逢年过节怎么过?”

“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我就一个人到山上去了,大声哭,对着淡水河口、对着大陆痛哭一场。我平常不掉泪,掉泪的是弱者,所以我不掉泪,我就大声叫。”

“叫什么?”

“叫娘,大声喊‘娘,娘,我想你’。”

他一直说普通话,只有说这句时,还是浓重的山东口音。

家书

1979年,高秉涵去国外开会,有大陆代表与会,他写了家信,想请他们转交却又不敢。日后,这封信还是委托同学,经由英国、美国,终于寄到——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他母亲的名字)。信中写:“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收到信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一年了。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我们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

妈妈去世后,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他幼年的小照片,一个是为他做的小棉袄。

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一段旋律,高秉涵唱给我听:“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你怎么老记得这几句呢?”我问。

“我需要寒衣,我需要妈妈,寒衣就代表妈妈,是不是?冷雨、冷风代表大时代洪流的冲击,我需要温暖,需要妈妈。”

这位快80岁的老人说“妈妈”时,是娃娃才有的声调。

乡愁

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情感的只有故土。空盼了几十年后,他觉得永远也回不去了,就在台湾结婚生子。

20世纪80年代,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回乡探亲,路经台湾,带了一些家乡的泥土和小吃来,3千克的土,分给100多个菏泽老乡,只能一家一调羹。高秉涵怕小偷“不识货”把“宝贝”偷走,就把一半土拿塑料布包起来锁到保险箱里,另一半分七次冲水喝下。“水是从我嘴里面进去了,但是一刹那又从我眼里出来了,掉的泪何止七壶呀!”

28年了,在他家的冰箱里,还放着那包山东的芝麻糖和一包袋装的胡辣汤。他舍不得吃,孩子不愿意吃,都已经硬结成块了。

回家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家里的房子都不在了,亲人也都已经离开了村庄。他看到老树犹在,揪了一把树上的榆钱,只有口中这一点儿新鲜的苦涩滋味没变。这位13岁离家、如今年过花甲的老人,最终站在母亲的墓前,大哭一场。

骨灰有四五十坛,日渐无法安置,他就放在办公室里,放不下就带回家。家人有顾忌,他就把骨灰搬去地下室,母亲的遗物也放在那里。他放了张小床和书桌,住在那里,写字画画,陪着他们,有时候跟他们说说话。梦里见到,醒了,再闭上眼,想回到梦里去——那里有最亲的人。

皈依

送回大陆的骨灰,很多已经没有亲人接收。他找到村子里的大槐树或者玉米田,一边撒一边跟他们说话:“我把你交在这儿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边上,村里人说:“这老头神经兮兮的。”

我问:“这点儿念想就那么重要吗?”

“对我们来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我们流浪过,曾长夜痛哭过,所以我们的人生跟一般人感觉的不太一样。这也是心灵的一个皈依吧。”

他为长孙女取名佑萱,庇佑母亲之意;小孙女取名佑菏;如果将来还有孙女出生,想叫佑华。

他把母亲用过的蓝绿镶金的胸针、滴玉小耳环、用来捣蒜的小钵子,都装在小盒子里,留在身边。他用手轻轻触着胸针上面的青锈,怕蹭掉。

母亲穿过的湖蓝色绸衣一直挂在地下室的侧墙上,衣襟胸口处有当年留下的一粒斑点,他连洗都不舍得,怕丢掉一根丝。

他说:“我每天都到地下室用头顶顶我母亲那件衣服,这样等于在她怀里一样。我现在已经快80岁了,还是像小孩一样。”

很多事不用问值不值得,只用问:它对你来说,是不是犹如珍宝?

猜你喜欢

  • 风景

    风景一个夏日的傍晚,很偶然地在服装街漫步,我东张西望地为了给自己选择一条长裤。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处风景。这风景是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大约二十一二岁,长发披肩,淡妆薄施,明眸皓齿……总之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属于那种能够从众多的女孩子中被人一眼

  • 支撑

    支撑一群大象生活在一片荒原中,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有一天,病魔突然降临到这个象群。经过抗争,象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挣脱了病魔的纠缠。可是,却有一只小象一直没能恢复过来,眼看就要支撑不住而倒下。然而,小象是不能倒的,它一倒下,就会因为巨大的内

  • 最后一束玫瑰

    最后一束玫瑰徐正风阿辉下岗后,因求职无门,开了一家“馨香”花店。情人节这天,花店的生意格外兴隆,没几个钟头,满屋子鲜艳欲滴的玫瑰花只剩下最后一束了,几个西装革履的青年还软磨硬缠争着要买这最后一束玫瑰,甚至愿意出两倍、三倍的价钱购买,但都被阿

  • 卖画与送画

    卖画与送画刘墉国画大师张大千有一天对我说:“卖的画固然要画好,送人的更要画得好。”我问:“为什么呢?”“买画的人只要有钱,你就可能将画卖给他,但是要画的人若跟你没有深厚的交情,你会送给他吗?”张大师说,“所以卖画换来的是钱,送画换得的却是情

  • 因为目标

    因为目标光宇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马观花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

  • 大师与学生

    大师与学生槟榔汤有位音乐系的学生非常兴奋,因为他终于可拜某钢琴大师为师了。上课第一天,大师递了一份新的、难度颇高的乐谱给他。“试试看吧。”大师说。他临场弹奏,弹得生涩僵硬,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大师嘱咐。于是,他勤练了一个星期

  • 一只面包

    一只面包坤坤20多年前的冬天,爱德华大夫的诊所前有一位沿街乞讨的孩子昏倒了。爱德华掏出钱来,让护士带孩子去买一份三明治,外加一杯牛奶。顺手摸了摸孩子的头,他突然惊呼起来:“天哪,看来你在发高烧!”爱德华大夫让孩子到诊所里来,对他说:“亲爱的

  • 爱的容器

    爱的容器雪小禅不久前看了倪萍的《聊天》,那一期节目,我一直在哭。是跟着那个贫穷的父亲在哭。他老实巴交的样子,穿着中山装,每个扣子都扣得很严,下面是一条看上去很新的裤子,脚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看就是手工的,头上一顶有些旧的帽子,是来自甘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