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贫穷而不卑

贫穷而不卑

收录日期:2025-08-08 04:56:18  热度:8℃

老总姓陈,在用人上自有他的一套。

陈总带着我去了本市的一所大学,他决定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对于陈总的举动,我不大敢认同。就算这些学生中真的有黑马,也是没有经验的黑马,他也太冒险了。

他让那些应聘的学生站成一排,然后他出了第一个问题,家在本市的学生站出来。结果那些家在本市的同学,脸上带着洋洋得意的优越感站了出来。一般情况下,招聘单位不愿意解决新人的食宿问题,所以都会就地取材。想不到陈总却说,你们可以走了。家在外市的同学,你们也可以走了。

剩下的是一些来自农村和山区的同学。陈总说,每个月生活费在400块以上的同学站出来。呼啦一下,大部分同学都站出来,只剩下3个同学还站在原地。我以为这3个灰头土脸的同学必走无疑,谁知陈总却对那些每月生活费在400块以上的同学说,你们也可以走了。

剩下的3个同学,其中一个同学来自本市郊区,木讷少言,站在那里,垂着头,一言不发。另外一个同学来自陕北,自卑胆怯,站在那里,目光游移不定。而最后一个同学来自贵州,他叫林小北,站在那里,目光明亮地盯着陈总。

陈总逐一地问他们生活费的来源。本市郊区的那个同学说,他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父亲。父亲下岗后,靠碰海供他上学,运气好的时候碰海能碰海参之类,所以他的生活费时多时少。来自陕北的那个同学,他的父母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的生活费和学费多半来自社会助学,少半来自贷款,生活得谨小慎微。唯有林小北,他的生活费和学费全部都是自给自足。

陈总问林小北是怎样挣到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林小北不卑不亢地说,课余打工和写作。我在学生食堂里洗过碗,做过家教,派发过广告,给报刊写过稿,供自己读书富而有余,而且还可以每年还上当初上学时借的钱的一部分。

陈总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站起来说,小伙子,你是好样的,就是你了,你还欠多少钱没还上?

林小北想了一下说,一万块吧!陈总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卡递给林小北,这里有一万块,你去把欠款还上,准备一下,然后安心到公司里来上班。

我发现林小北攥着银行卡的那只手有些抖,我忽然觉得,人尽管有很多东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比如出身,比如父母,比如疾病,但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有时候钱多并不代表优势,林小北因为贫穷,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只要有机会,豆芽菜也会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 挨打受伤的猴子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思谋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好多装果子用的篓子

  • “平民讼师”传说

    大清嘉庆年间,村中有一著名讼师(时称刀笔先生即律师)姓尚名曰福。此人睿智博学、道德高尚、济弱扶倾、精通大清律法。每逢富人与穷人发生纠纷之时,总是尽力为穷人开脱,在民众中威望极高,皆以先生相称。虽然忿恨,但那时讼师极少,也无可奈何,遇官司还得

  • 鬼城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进,就是万丈深渊。。一路的风,吹的我脖子里,搞的我一直往衣服里缩。在人力车上,双手就像抓这冰块似的,冷冻的直直传达到心脏。外卖,外卖,一分钱一份!”街道上人来人往的,而我,就像被人遗忘了,外卖,外卖,一分钱一

  • 午夜鬼惊心

    夜晚繁星点点,大街异常安静。小麦从迪吧里依依不舍地走出来,刚才还兴致勃勃地笑脸,在接触到室外冰冷的空气那一瞬间被冻结了。随之也暗淡了,她想起了家,想起了和他新娶的后妈,她烦路灯泛着橘黄色的光,惨淡地照着路面上,偶尔吹在身上的风让她到了寒冷。

  • 追忆关帝庙

    我们村中央南北大街东侧,原坐落着一座关帝庙。小时候跟大人去烧香,看见里面的神像,吓的躲在大人身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促使我去看了几次,对那里的情景记忆犹新。庙宇坐北朝南,青砖砌墙,碧瓦盖顶,飞檐挑脊,玲珑端庄。庙门南三米处建

  • 闽南民间美食猫仔粥的由来

    猫仔粥是客人来现煮现吃的,特点是快速利落,味鲜可口。当食客在桌边坐定时,摊主连忙在小锅里放上清肉汤,再放进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汤滚过,再调上胡椒粉、香菜、蒜油,不到五分钟,就煮成一

  • 豆腐桥的由来

    杭州上城有座安乐桥”同一条河上还有并排三座豆腐桥”。这四座桥都是南宋年间造成下的,到如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将军叫王佐。他用苦肉计说降了陆文龙,把金兀术打得大败。从此他缺了一只胳臂,不能再打

  • 诋毁和尚戏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