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毛泽东评点大明王朝

毛泽东评点大明王朝

收录日期:2025-08-08 09:54:32  热度:12℃

毛泽东评点大明王朝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段话可视为毛泽东对明史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是一个落魄的和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他后来居上,逐步歼灭群雄,十五载而成帝业,是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卑微、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毛泽东对这种现象深有感触,他通过对比。得出了不要小看“大老粗”、“老粗出人物”的结论。

朱元璋大字不识一个,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多谋而又善断。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毛泽东指挥的诸多战事,在新的思维制高点上吸纳并综合了李世民“以弱胜强”、朱元璋“次第经略”的思想,形成“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原则。

朱元璋打天下时十分注重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更是这样。他在延安时期撰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重要文章,其着眼点也是文武两手并用。

毛泽东对朱元璋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对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也有自己的定见。1948年11月,明史专家吴晗辗转来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将他在当年8月份写完准备再版的《朱元璋传》的修改稿送请毛泽东阅正。正在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挤出时间仔细阅读了书稿,还约请吴晗深谈了两次。隔了几天,毛泽东在退还《朱元璋传》原稿时,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信。

朱元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晚年以猛治国,用严刑峻法惩治贪污,澄清吏治,结果倒使人人自危。毛泽东并不是认为朱元璋没有过错,只是认为对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应采取基本肯定的态度,“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从1954年开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重新写了《朱元璋传》,并再次呈送毛泽东以博指教,毛泽东对吴晗的修改表示满意。

称朱棣“搞得比较好”

毛泽东在读清人谷应泰所撰《明史纪事本末》时,仔细揣摩了朱棣造反夺取皇位的过程,并多有评论。朱棣在与南京对峙的过程中出生入死,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特别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白沟河战役(战场在今河北雄县),朱棣将李景隆等率领的勤王之师打得大败。但在随后的东昌战役中,朱棣骄傲轻敌,结果被盛庸等击败,被擒斩万余人。当时朱棣身处重围,奋力死战才得以逃脱。毛泽东在对比了两次战役之后评论道:“白沟河大胜之后,宜有此败。”这就是说,朱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注定会有闪失。毛泽东曾多次告诫军事将领不要“犯大胜之后骄傲的错误”。想必是从中得到过启发。

朱棣后来重整旗鼓,千里奔袭,竟然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多次派人前往朱棣大营,许以割地求和。但朱棣不为所动,口口声声要捉拿“奸臣”。毛泽东读至此写道:“始终以索战犯为词,使南京无法答允。”言下之意,朱棣是有意将矛盾尖锐化,以遂其夺取天下之志。

朱棣登上皇位后不久迁都北京,并屡次北征。在其治下,幅员之广超越汉唐,受朝命而入贡者几达50国,可谓武功赫赫,威震殊俗。所以毛泽东称赞朱元璋、朱棣父子在位“搞得比较好”,同属于有作为的皇帝。

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

人们谈到明朝的历史,大都以为万历皇帝对明朝走向灭亡负有重大责任,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其实不然,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从嘉靖开始的。

毛泽东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说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嘉靖初登大位时曾大刀阔斧地革弊图新。裁汰特务机关,广行宽恤之政,颇有明君气象。但不久便玩弄权术,耽于享乐。他倚重严嵩等奸臣残害忠良,经常廷杖大臣,又特别崇信道教,醉心于方术、祥瑞等无聊之事。

鉴此,御史杨爵沉痛进谏,可嘉靖皇帝听不进意见,还将杨爵下狱论罪。毛泽东在读《明史·杨爵传》时旁批了四个字:“靡不有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见诸《诗经》。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对“海瑞精神”心存矛盾

杨爵获罪后,朝臣无敢言时政者,唯独海瑞冒死进谏。毛泽东熟读《明史·海瑞传》,被海瑞等忠直之士在国难当头之时表现出的气概所打动。1959年4月,上海会议期间,他大力提倡“海瑞精神”,号召大家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种种失误大胆陈言,将“五不怕”精神与海瑞的直言进誎结合起来。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到他曾建议彭德怀读《明史·海瑞传》,又问周恩来看过没有,周恩来说看过了。毛泽东这样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推荐海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期望党内讲真话,以便及时纠正政策失误的急迫心情。

但在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党内出“海瑞”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早在1958年5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提倡讲真话的同时,就提醒大家讲话要善于选择说话的时机,不讲策略也不行。他举例说:“明朝反魏忠贤的那些人,不讲策略,自己被消灭,当时落得皇帝不喜欢。”即使在上海会议大力提倡“海瑞精神”期间,毛泽东还私下对人说:“讲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

毛泽东在对“海瑞精神”上的矛盾心理,说明从历史中吸取教益也并非一件易事。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披肝沥胆上陈“万言书”。结果被冠以“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毛泽东对此事件的解释是:“海瑞搬了家了,海瑞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阶级和经营商业中的大官僚。现在搬到右倾司令部去了,向着马克思主义作斗争。这样的海瑞,是右派海瑞。”

1960年,明史专家吴晗应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之约,创作了以“左派海瑞”与“右派官僚集团”作斗争为主线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然而这出戏在“文革”前夕却被视作为彭德怀翻案的“大毒草”,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的扑朔迷离了。

猜你喜欢

  • 苦行僧和懒汉的故事

    一位古老而神秘的寺庙,坐落在一座山的深处。这座寺庙曾经是修道人的聚集地,寺内常年传授修行之道。据传说,寺庙中有一位苦行僧和一位懒汉,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启迪和希望。苦行僧是一位信奉佛法的虔诚修道者。他长年紧守苦行,每天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

  • 老巴佳克

    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他被村民们称为老巴佳克。老巴佳克是一个年纪已经相当大的老人,但他的精神状态却非常好,总是笑嘻嘻的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据说,老巴佳克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他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智慧,可以解决村庄里

  • 两只鸭子

    两只鸭子是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池塘里的伙伴,它们总是一起游泳、嬉闹,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这两只鸭子中,一只名叫小白,它的羽毛雪白如玉,显得格外可爱。另一只叫小灰,它的羽毛深灰色,看上去略显沉稳。小白和小灰是最好的朋友,无论是在池塘里游泳,还是

  • 一只聪明的小狐狸

    一只聪明的小狐狸在古老的森林中,有一只聪明伶俐的小狐狸。它全身毛皮亮丽柔软,尾巴长而蓬松。小狐狸总是活泼好动,喜欢四处探索。它生活在森林的一角,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巢穴。小狐狸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学习各种生存技巧和狡猾的本领。它非常聪明

  • 吝啬鬼的鞋

    吝啬鬼的鞋从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非常吝啬的鬼。这个鬼吝啬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舍得告诉别人,所以大家都叫他“吝啬鬼”。他一直以来都恪守着他吝啬的原则,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家里简陋得不能再简陋,连一把舒适的椅子都没有,只有坚硬的地板

  • 神鸡

    神鸡从古至今,神鸡一直被视为一种意味着吉祥和神秘力量的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神鸡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只名为“金鸡”的神奇鸟儿,在一个小村庄的山林中被发现。金鸡毛色绚丽多彩,金光闪闪,美得不可方物。村民们对金鸡产生了浓厚

  • 斗力不如斗智

    斗力不如斗智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将力量与智慧相提并论。在许多史诗和传说中,英雄们凭借着超强的斗力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拯救了他们的国家和家人。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应该认为斗力就是一切呢?我认为不尽然,因为斗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关键。斗力,往往指的是

  • 海鸥和树

    海鸥和树大海边上,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树干笔直,枝叶繁茂,是这片海滨的独特景观。每当微风吹过,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犹如大自然的音乐。这棵树不仅给人们带来阴凉,还是许多生物安身的家园。其中一群特殊的居民就是海鸥。它们通常在海浪翻涌的潮间带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