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妈妈的家不是我的家

妈妈的家不是我的家

收录日期:2025-08-08 04:06:05  热度:9℃

妈妈再婚半年了,我还没有上门去看过她。其实离得并不远,只是心里有这样那样的顾忌,便觉着远了。继父和妈妈的婚姻曾遭到过他儿子女儿的坚决反对。原因是我妈妈没有工作,没有退休工资,我的收入又不高,丈夫还是临时工,孩子上学,负担重,他们怕我们会拖累继父,沾他们的光。最后是我跟他们签了协议:双方父母百年之后由各自的子女负担后事。双方父母因生病或发生其他意外所产生的医药费由各自的子女承担。女方在男家只有居住权,没有住房财产继承权。这条协议极大地伤了我的心。

第一次走进继父家我就发现妈妈在她的新家里没有地位。

那是五一节,老公带着女儿回乡下老家了,我便去继父家看看妈妈。敲开妈妈家的门,继父的儿子女儿早到了。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坐在客厅里,四个大的打牌扯谈,两个小的看电视。妈妈从厨房里跑出来,两只手油腻腻的,一脸的激动与无措。继父从我手中接过礼物,把他的家庭成员一个一个地介绍给我。儿子女儿自然是认识的,女婿儿媳孙儿孙女都是第一次见面。跟我打招呼的时候,都是拿腔拿调,皮笑肉不笑的,连两个十来岁的孩子都不正眼瞧我一下,“雪阿姨”是从鼻子里面哼出来的。看妈妈的表情有些尴尬,继父赶紧说:“秋云,你去忙你的吧!雪玲有我招呼呢。”

妈妈便又去厨房忙碌去了。继父到底是有学识的人,待人礼貌,热情,给我倒茶,拿水果,跟我聊工作聊生活。还问我为什么不把老公和孩子一起带过来玩。我一一回答他的话。刚聊几句,他的孙女大声叫了起来:“爷爷,你们说话小声点好不?电视的声音都被你们盖住了。”我真是奇怪,房间里一大堆人,打牌的七嘴八舌,她为什么独独就对我的声音那么敏感呢?孩子的妈妈说:“小林,雪阿姨是客人,你不许没礼貌啊!”一边的小男孩插嘴说:“是雪阿姨没礼貌,雪阿姨说话声音那么大,影响我们看电视。”我顿时窘得不知如何是好。

继父回头责备儿子女儿:“惯,惯,看你们惯出来的好孩子!没大没小的。”儿媳淡淡地说:“爸爸你别这么冲动吧!俗话说:人前莫教子。等雪玲走了我会教训她的。”女儿也接口:“是啊是啊!雪玲第一次来我们家,别弄得她难堪。是吧?”我赶紧说:“没关系,孩子嘛,都是心直口快的,是我说话声音太大了。我接受两位小朋友的批评。”小姑娘从鼻腔里哼了一声:“谁是小朋友啊?我都十二了。”男孩子也说:“我十岁了。”继父拉下了脸:“真的上劲了,是吧?”两个小家伙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愤愤然起身进房间去了。

我的鼻子顿时有些发酸。我可怜的妈妈,在这个家里明摆着是一个奴隶,一个仆人。这家人对她的态度,从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吃过饭,大家便开始告辞了。我也跟妈妈说要走。妈妈送我出门的时候,偷偷塞给我一百块钱,要我给非非买件衣服。我很生气,说:“你不要这样子,这样会引起家庭不和的,也会让他们看不起你和我。你要给非非钱,下次我带她到这里来了再当着大家的面给,不要这样子偷偷摸摸作贼一般。

妈妈的眼圈红了,说她对不起我,对不起非非。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再婚之后我们就把她当外人了。她说早知道会这样她就不结婚了。

我说:“妈妈,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不想让你为难。我不缺钱花,只要你过得好,我就很高兴。你年纪大了,不要太劳累了,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妈妈笑着说:“我身体挺好的,做点家务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也是锻炼身体嘛。吉叔叔还经常带我去爬山呢!我爬得比他还快。”

我看着妈妈,觉得她说的那些话是多么言不由衷。在爸爸没有去世之前,妈妈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虽然不能挣很多的钱供妈妈花,但是他勤快,宠妈妈。可如今,妈妈真的幸福吗?年轻的时候没尝过侍候人的滋味,到老了却看别人的眼色,侍候别人一家。虽然她一直都说吉叔叔对她好她过得很好。我却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大家庭里,有那么多刁钻的目光看着她,要求她,挑剔她,她的幸福从何来?

我答应妈妈,等老公带孩子从乡下回来了再来看她。虽然我很不喜欢他们家里的气氛,虽然亲眼看着自己的妈妈为别人做牛做马心头不是一般的难受,可想起妈妈目送我走时眼里那份渴盼与依恋,我还是在五一收假后的第一个周末,带着孩子去了妈妈家。

四岁的小女儿爬到桌子上去拿漫画书的时候,一下子把桌上的一个花瓶碰了下来,“当”的一声,花瓶碎了一地。继父的孙女大叫起来:“啊!我的花!我从郊外采回来的花!你赔!你赔!”小女儿受了惊吓,咧嘴大哭起来。媳妇皱着眉头说:“小祖宗,你还哭,知不知道你闯大祸了,爷爷这个花瓶可是古董啊,花五千多元买回来的,现在价值三万多元了,看你怎么赔。”继父从厨房里跑出来,看到地上的碎花瓶便明白了怎么回事,拉着我女儿的手说:“不要紧不要紧,爷爷这花瓶摆在这里是太碍事了,打了好打了好!”继父的女儿说:“爸爸你也不是这样惯着孩子的吧?打碎了花瓶还好啊,不批评也就算了,也不至于盲目表扬吧?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可不好!”“是的,爷爷太不公平了,上回我弄坏了他的钢笔他都批评我了。弟弟在墙上画了一个小人他也批评了,怎么这个小妹妹打碎了他的花瓶他就不生气啊?”

告辞的时候我跟继父说:“吉叔叔,真对不起,非非把你的花瓶打碎了。下次我给你买一个新的来吧!”

儿媳在一旁一本正经地说:“那是啊,三万多块钱呢!”女儿说:“还是赔现金比较好,你又不识货,到时怕买到假的,让爸爸自己去买吧!”

我愣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继父笑着说:“你别听她们几个胡说八道了,她们跟你开玩笑的,这花瓶是我一个学生送我的,也就二三十块钱。”

“爸爸,你不要这样子,是怕雪玲心里背包袱吧?那也不能把自己收藏的古董说得那么一文不值啊?上次人家三万元来收,你不是还没肯吗?”

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拉起非非头也不回就走了,任凭妈妈在后面怎么叫我。

这一次之后,我又有半年没有去妈妈家。

妈妈过生日的前一天,我带她上街买了新衣服,又领她到酒店里吃了饭。然后告诉她,在她生日那天我就不去她家里了。妈妈低下头,哭了。我搂住她的肩说:“妈妈,我不去你家是为你好,我去了只会给你添乱,只会让你在你的家里做不起人!”妈妈摇摇头说:“我知道你要强,你觉得吉家的人都看不起你,你也怕他们说你想沾什么光。可是你就因为怕他们说闲话可以不认我这个妈妈了吗?我不怕他们,我也不在意他们的想法。他们虽然不见得喜欢我,但是他们每个星期都愿意回家。一家人能经常在一起坐一坐,无论多大的隔阂也拉近了。你为什么就离我那么远呢?其实在吉家我感到最自卑的不是我没有钱,我的女儿没有钱,而是我的女儿不能像他们家的孩子一样,每个星期都能团聚在我身边,哪怕是挑剔我做的饭菜。”

我满脸通红。是啊,我为什么要那么计较那么拘谨呢?我的自尊比妈妈更重要吗?在继父的儿女面前,我有什么可自卑的呢?他们可以在我面前半真半假开玩笑,我为什么就不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他们每个星期都回家看看,我为什么就是去了也心事重重顾虑重重呢?

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明天一定带着非非和她爸爸都来给你做生日!只要妈妈开心,以后,我一定每个星期都来看你。”

妈妈用袖子抹了把泪水说:“谁稀罕啊,冷水里面冒热气。”

我赶紧拦住她说:“哎呀,妈妈你别把这件衣服弄脏了,快脱下来,包起来。我明天到你家时再送你吧,不然怎么好意思空着手上门啊!”

“臭丫头!”妈妈狠狠地骂了我一声,脸上绽开如花的笑容。

猜你喜欢

  • 撒贝宁的开场白

    《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很重视开场白的设计,他常常把自己融入在开场白之中,很多开场白中都有“我”。用“我”引出嘉宾“今天,我们请来这位开奖嘉宾,从职业角度来讲,她跟我是

  • 量身定枕,优枕无忧

    过去只听说,量体裁衣,如今却有人量身定枕。而且让人优枕无忧,她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天,她的店里来了一位女孩,员工边热情地为女孩介绍各种各样的枕头,边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枕头最舒适?”没想到,女孩火辣辣地脱口而道:“我觉得男朋友的臂弯最舒

  • 闾丘露薇:我希望对得起这份职业

    闾丘露薇曾经是电视记者中的宠儿。她很早成名。在凤凰卫视,她采访过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钱其琛、唐家璇、王岐山……2001年11月,闾丘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腹地喀布尔的华人女记者。她素面朝天,镜头

  • 洪清华:旅游操盘手“死磕”产品

    学生总经理用8万资本创业在成立“驴妈妈”之前,洪清华已创办过两家民营旅游咨询公司,前后折腾了六七年,在业内小有名气。但对他来说,创业作为一种特别的天分,或许萌生念头的时间比外人所见到的更早。“我是在农村家庭长大的,大学考到上海后,就不想再用

  • 史铁生:宁静玄思的写作人生

    2010年的最后一天,被喻为中国最令人敬佩的残疾作家之一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年仅59岁。他生前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是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家评价,他

  • 不放过1%

    当金黄的麦浪、苍茫的雪地、大红的棉袄,这些油画般的色彩出现在电影《白鹿原》中时,人们都为之惊讶;《无人区》以极高的画面质感和饱和度,释放出美国西部片粗犷凝重的风格,却取景于国内……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马平这位现年39岁

  • 张爱玲的时尚

    上世纪90年代末,“张爱玲热”悄然兴起,并带起一股老上海怀旧风;张爱玲的一切,从穿旗袍到喝咖啡、看电影的嗜好,仿佛化作了时尚迷的“怀旧圣经”、学者诠释老上海的文化符号。在那个旧传统与新时尚交替的当口,张爱玲表现出来的时尚似乎在那个时代显得另

  • 施雅风:冰川魂

    行进在冰原雪域40多年,踏遍祖国60多条冰川,视冰川冻土事业为生命的“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2月13日在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93个春秋。视甘肃为第二故乡的施雅风先生,因其对甘肃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2006年获得“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