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街拍鼻祖:“别把时尚当回事儿”

街拍鼻祖:“别把时尚当回事儿”

收录日期:2025-08-08 03:29:36  热度:11℃

如果你走在纽约街头,看到一个身穿蓝色褂子的老头儿对你举起相机,他的旁边还支着一辆自行车,那么请你露出最灿烂的笑容——因为你已经进入了“街拍鼻祖”比尔·卡宁汉的镜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卡宁汉就这样流连在纽约街头,用相机记录着时尚的演变。他在《纽约时报》上开辟的专栏成为人们打量这个时尚之都的重要窗口。半个世纪的守候,也让卡宁汉本人变成了纽约一个不可或缺的时尚符号。

最好的时装秀永远在街头

1929年3月13日,比尔·卡宁汉出生在美国波士顿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在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从小就对服装有着特别的偏爱,对一些时尚细节尤其敏感。全家人一起去新罕布什尔州滑雪时,小卡宁汉就开始用相机拍摄游客们的奇装异服了。

1948年,刚刚在哈佛大学念了一个学期的卡宁汉决定辍学,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正统教育。搬到纽约后,他先住在叔叔家里,1949年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制帽店。可店铺入不敷出,他不得不去高档时装店切兹尼农当理货员。在那儿,他遇到了许多知名女性,包括未来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

朝鲜战争期间,卡宁汉应征入伍。回国后,他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时尚撰稿人,并前瞻性地将当时刚露头角的突尼斯设计师阿瑟丁·阿拉亚和法国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介绍给美国人。此后他又先后在《女装日报》、《细节》等媒体工作过,最后来到《纽约时报》。

1966年,一位摄影师送给卡宁汉一部奥林巴斯Pen系列相机。当时,大部分相机价格昂贵、机身沉重,普通人想随时拍下影像根本不可能,但这款相机却赋予了人们这种自由。一拿到这个新玩意,卡宁汉就开始游走在纽约街头,捕捉行人着装中的时尚元素——他的街拍生涯自此起步。他说:“最好的时装秀绝对是在街头,从来如此,永远如此!”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馆馆长哈罗德·柯达评价说:“街头时尚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卡宁汉正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鼻祖!”

1978年12月的一天,卡宁汉走在街头,一件海狸皮大衣吸引了他的注意:衣服设计简洁漂亮,肩部剪裁更是点睛之笔。他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连拍数张,根本没有注意到穿大衣的女士是谁。直到他发现许多路人对她驻足侧目,才猛然意识到此人正是昔日的好莱坞巨星格丽泰·嘉宝。卡宁汉还在街头拍到过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惠特尼、著名影星法拉·福塞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等。有意思的是,由于卡宁汉不看电视,也不进影院,很多名人他并不认识。“我更关注衣服,而不是名人。”

用镜头过滤浮华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卡宁汉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街头度过的。他清晨即起,然后骑车来到57街和第五大道附近,捕捉过往行人的装束。不管你是曼哈顿上东区的有钱人、欧洲皇室,还是街头黑帮、朋客、易装癖者,甚至贩夫走卒,只要你的着装有个性,他都乐意捕捉。他的镜头中也有常客,其中不乏普通人,例如纽约中城的一位行政秘书路易丝·道科特就连续25年进入卡宁汉的镜头。“她的衣着极其前卫。有一次,她穿了件有四条袖子的外套!”

上世纪80年代,卡宁汉在《纽约时报》有“街头时尚”、“晚会时光”两个专栏,前者用街拍作品讲述纽约街头的时尚故事,后者则用相机记录纽约社交界的风云。在他的镜头里,只有时尚,没有高低贵贱。有一次,卡宁汉去拍摄时尚大牌迪奥的发布会,法国影星凯瑟琳·德纳芙一现身,记者们的闪光灯就闪个不停,卡宁汉却无动于衷:“她的衣服缺乏个性,不值得一拍。”在他看来,雨雪等恶劣天气是拍摄的好时机,因为“再衣冠楚楚的人物也得现出原形”。

作为大牌的时尚摄影师,卡宁汉每年都会参加纽约和巴黎的时装展,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街拍,因为“你可以找到在时装发布会上找不到的答案”。“如果你只关注时装展上的设计师,你看到的只是时尚的一个方面。你还需要了解街头时尚和晚会时尚,才能得到人们穿衣潮流的完整画面。”

专业上的出类拔萃以及个性上的谦和,让卡宁汉和许多名人成了朋友。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杰奎琳为出席葬礼买了一件迪奥的衣服,颜色却不合适,专门找卡宁汉将其染成了黑色;“慈善女王”布鲁克·阿斯特庆祝100岁生日时,卡宁汉是唯一受到邀请的媒体人士。

时尚圈的苦行僧

虽然在时尚圈赫赫有名,卡宁汉却依然过着极其朴素的生活。他住在卡内基大厅公寓一套很小的房间里,这里曾是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但他们都先后搬走了,卡宁汉却在这儿住了60多年。屋里没有厨房,甚至连桌椅也没有,洗手间在走廊尽头,是与别人合用的。卡宁汉屋里的“家具”就是众多金属档案柜,里面放满了他几十年来拍摄的胶片。

虽然整天拍别人的漂亮衣服,卡宁汉的衣服却少得可怜,最多时只有四件外套。他常年穿的蓝色夹克原本是巴黎清洁工的制服,是他在巴黎出差时买的,这也正象征着他的哲学——“衣服只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借助的盔甲”。

现在,他用的是一台老式的尼康相机,背带上已经粘满了胶带。他骑的自行车是第29辆,前28辆都是被偷走的。雨天时他会在自行车上罩一件雨披,上面同样粘满了胶带。

去巴黎报道时装展,别的记者都会住在市中心的豪华酒店里,卡宁汉则通过邮寄明信片预订郊外连电话都没有的小旅馆,然后乘地铁去时装展现场。他也从不接受赞助,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独立性。“如果你不从他们那儿拿钱,就没人对你指手画脚。”纽约第五大道上的伯道夫·古德曼高档百货一直想用卡宁汉的作品装饰橱窗,为此他们做了十年的说服工作。伯道夫的总裁拿卡宁汉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我想向他表示一下谢意,于是送了他很小一盒巧克力,没想到两天后他亲自给我送回来了。”

2008年,卡宁汉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在颁奖典礼上,他依旧穿着日常的蓝色工作服,在人群中伺机拍照。面对荣誉与赞誉,卡宁汉总说:“我不是一位摄影师,更称不上艺术家,只不过喜欢服装,捕捉我看到的东西罢了。”2010年,制片人里查德·普莱斯拍摄了纪录片《比尔·卡宁汉的纽约》。普莱斯曾给卡宁汉当过助理,为了说服他站在摄像机前,普莱斯花了整整八年时间。

有人形容卡宁汉为“时尚苦行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时尚圈,却没有成为它的一员”。他的老东家《纽约时报》这样评价道:“他像一位人类学家一样,忠实记录了纽约时尚、社会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拍摄对象的热情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启发!”而卡宁汉自己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则是:“别把时尚当回事儿,不然你就掉进富人的陷阱了!”

猜你喜欢

  • 对号入座

    黑皮一直想看新上映的恐怖片《对号入座》,但是最近这片太火了,根本买不到票。这天,他在网上搜了一圈,终于找到一家卖高价票的。黑皮跟卖家套近乎,讲了半天价,价格才降了一半。卖家说:第一次见到像您这样会砍价的。行吧,卖给你了。不过时间就不能选了,

  • 预言电话

    大家都有手机,不过,手机有时让我感到毛骨悚然。有天我与朋友去学校附近的网吧联手玩游戏。我们过了一关又一关,过了几关后,已经是深夜了。我们还准备过下一关。大约是在凌晨1点时,我跟他说:我累了,先回去躺一下。他头也没回,就说:好,我过了关打电话

  • 六指追魂

    楔子天空灰暗,有雨在酝酿。陈晓卓站在写字楼的楼顶,看着遥远的地面,心里悲哀而绝望。自己一直小心翼翼维护并视为朋友的几个同事居然合起伙来把自己骗得那么惨自己的业绩成了别人的,女友成了别人的,朋友们原来他们本身就是别人的。陈晓卓闭上了眼睛,他不

  • 门缝外的父亲

    今年早立秋。才8月,就有凉意渐生。我坐大姐的车,一路聊天,说到现在人到中年,不开空调热,开了关节又隐隐作痛。大姐抱怨,现在在空调房里得穿羽绒护膝。我俩不免怀怀旧:当年那些全城40度的日子,都是干捱过去的,有个吊扇都念阿弥陀佛——还老停电。终

  • 地上的声音

    过了午夜十二点,热闹的市区早已变得相当冷清。明明没什么事,每次还搞得那么晚。阿彦抱怨着。为了跟客户应酬,他总是在午夜时分才回到家。惨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阿彦心里满是无奈,现在只想快点儿回到家,躺在那张舒服的大床上。阿彦快步走在密密麻麻的楼

  • 低头的幸福

    第一次婚姻,她是高傲的皇后,颐指气使,任性霸道,骄横无理。在他面前,她从来都是高昂着头,无论对错,都不愿低头迁就。直至一日,他和一相貌平平的女子好上了。无论哪方面,那女子均不及她,可他执意要离。原来,他爱的仅仅是女子的体贴关爱与俯身低就。从

  • 槐木引

    福州府官董平宣接到老家来信,说老宅前的一株槐木,今年被雷电击倒,烧成了黑炭,乡人挖掉槐桩,竟然在桩底下挖到一个木匣。他打开木匣,突然蹿出一团乌影,一下子不见了。老家的乡人特派一个名叫阿牛的汉子,即刻启程,将此怪匣送至福州府。阿牛护匣上路,一

  • 我与母亲

    我小的时候,总听到母亲叨唠说管男孩子比管女孩子要省心得多,所以我一直认为母亲宠着弟弟,而不爱我。所以我对母亲,感情上总是觉得和她有些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别人的目光中,我能够感觉到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为了使我不走弯路,母亲对我管教很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