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同桌妈妈

同桌妈妈

收录日期:2025-08-08 05:58:51  热度:9℃

1999年9月1日,齐齐哈尔铁路六小一(3)班里,有两位特别的同学。一个是30多岁的妇女,为了不影响后排同学的视线,她弓着身子,蜷缩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同桌是个孩子,一双空洞的眼睛东张西望,老师领着大家朗读课文,他却一声不吭……

这是一个妈妈带着聋哑儿子在上课。妈妈叫陶艳波,儿子叫杨乃斌。小乃斌四个月大时因为高烧烧坏了耳神经,从此陷入了无声的世界。

小乃斌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陶艳波担心聋哑学校没有语言交流环境,会影响儿子,便坚持送儿子上正常小学。在她的再三恳求下,齐齐哈尔铁路六小收下了小乃斌,并且同意陶艳波跟孩子一起上学,充当孩子的耳朵。

求学路上,任何正常的孩子都会遭遇难题,更何况杨乃斌这样一个失去听力的孩子。刚开始,一堂课下来,杨乃斌常常是一无所获。陶艳波必须晚上放学回家后,将白天上课的内容一点点“讲”给儿子听。

渐渐地,杨乃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唇语,可以凭借助听器和唇语的帮助,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了。

陶艳波从电视里看到有一种先进的人工耳蜗,能大大提高听觉障碍者的听力。她尽其所能地到处凑钱,终于在一个月后带着杨乃斌到北京做了安装人工耳蜗的手术。

将捕捉到的声音转换成语言,还需一个艰辛的过程,陶艳波又带着儿子开始了听力训练。―年后,杨乃斌慢慢适应了利用人工耳蜗与人交流。只是上课时他只能听懂3O%,依然离不开母亲的耳朵。

上课时,只要老师不板书时,陶艳波就将老师的提问快速记录下来,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她一秒钟都不敢走神,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全是汗。

紧张的“教学”生活让陶艳波身体严重透支。上小学时,陶艳波视力还很好,到了初中,已经要戴眼镜了,高二分科后,她的视力更是大不如前,近视增加到5O0度,鬓角也有了缕缕白发。但她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杨乃斌不仅学习不断进步,听力也大有长进,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讲课内容的5O%了。

2011年高考,杨乃斌以568分的成绩被河北工业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陶艳波心里无比自豪,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猜你喜欢

  • 我不是针对您

    农贸市场上,一个女人来到一个猪肉摊前。“大姐,买肉啊?瞧我这肉多新鲜!”肉摊老板招揽顾客。“就怕买到注水肉!”女人说,“半斤肉里能炒出二两水来。”老板提起猪肉,露出案板让女人看,“注水肉搁着往外流血水,您瞧我这案板上有水没水?”女人说,“师

  • 麦岭香花山驻军纪实

    在富川县麦岭镇以北十多里地,有一片十分美丽的坡岭地,名叫香花山(当地人叫它香花井),原是我们敬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九零一、零五四七部队的驻地。在这里,我们敬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他们的一颗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心,为了建设国防、保家卫国、拥政

  • 是傻妹妹?是“鬼妹妹”?

    近几年都是这样,企业招工难。今年过了年,华琼和老公天天都在为自己这小企业招工。总是难招到工人,招工广告四处张贴,来应聘的人寥寥无几。这天,华琼接到一个电话,她心里高兴起来,估计是来应聘的。“喂,你好!你是华老师吗?”华琼一听是四川女人的口音

  • 老人之思

    李老汉年逾古稀,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日子却不尽如意。前几年还行,能做些力作能及的活计,倒也不讨人嫌,而今,实在是无力为之了,由此,便惹得人满是腻歪。这人不是外人,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几年来,李老汉也习惯了逆来顺受,凡事忍气吞声,当然,更不

  • 没想到的证人

    秀英的两件宝贝让她疼得割心捖胆。一个是她六岁的孙子冬冬,一个是一岁多的贵宾犬皮皮。有这两件宝贝陪在她的身旁,秀英退休后的生活很充实,很幸福。每天一早她一手掚着冬冬一手牵着皮皮去幼儿园是她最惬意的事。她一边走着,一边不时地向熟人点着头,打着招

  • 七岁女儿的遗书

    囡囡生下来不久就被遗弃在山路边的草丛里,快奄奄一息的她被一个路过的穷苦农民王留给抱回家养了。囡囡是吃着寡淡的粥长大的,长得一双大眼睛,尖下巴,很是惹人怜爱。虽然家里穷,但囡囡非常懂事,洗衣,做饭,割草,笑吟吟地过着每一天。囡囡七岁了,是该上

  • 网上缴费记

    小张二十三了,就要大学毕业了,毕了业干什么自然而然的被提上了日程,这不,他就在网上报了名,准备考公务员,一经审过,就等着网上缴费了。说起网上缴费,小张可算是老手了。在校那会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哪怕是住的,都是在网上订的,什么淘宝网啊

  • 为了省那一角钱

    小区四五百户人家,就一个茶水炉,每天冲水都要排队。傍晚时分,下班后冲茶水的人蜂涌而至,茶水炉的老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收茶水钱又要照顾她的小卖部,许多冲水的人便主动把冲水的零钱放在冲水处的窗台上。日子流水一般流过了,多日无事,谁也不会为角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