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寻找

寻找

收录日期:2025-08-08 01:52:50  热度:9℃

那时,我挺年轻。有一回我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我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我并不在场。当我前往开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您。”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后来我是如何在农夫家的饭厅里同他相见并交换各自汽车投保情况的细节我已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他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的妻子则微笑着在旁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

许多年过去了,可我始终记着这场面、这句话。这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生活得好吗?我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

带着自家烘制的馅饼,驾驶着汽车朝佛蒙特州的南部驶去。一路上我使劲地搜索着记忆中的小屋。停下车,我向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向日葵地;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路人笑着对我说:“我们这个州有1/3的地方类似这样,小姐,除非你能说出姓名。”可我说不出。

“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的。真的,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正用干草喂着一群比利时栗色马的老妇人,听我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几个小时后,我把车开进了野餐区,这是一个有清澈小溪、种植着大片凤梨树的美丽地方。可我正为此次重返旧地一无所获而心情不佳。

“对不起,小姐,我打搅你一下。”一对陌生人过来,他们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了汽车而不知所措。

“我可以替他们打电话请来锁匠?或许让他们搭我的车回城……”我想。

于是我请他们上了我的车向城里开去。一路上,那位夫人向我介绍说,她丈夫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正一路旅行去北方收集蕨类植物。

我们终于把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锁匠工作时,他们夫妇和我则在露天餐桌边坐下共同分享我带的馅饼。植物学家兴奋地说:“您真好,您真肯帮忙。”我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就把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此刻,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

作者寻找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习惯”——主动承担责任。

责任如春雨滋润了久已干涸的心田,正如摩罗在其《想象与责任感》一文中提及的一样,责任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更是属于群体的,是属于一种社会和一种文化的。当“承担责任”已形成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习惯的话,那这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是多么丰富啊!这个民族的自信力又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呢?

猜你喜欢

  • 午夜来客

    电影《美国往事》开始后不久,有这样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新:在事隔35年后,面条在午夜时分又一次回到了纽约,他拖着行李箱,静静地隔着酒吧的玻璃窗,看着老朋友莫胖子。他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非常熟悉却又有点儿迟疑地推开了酒吧的门,不动声色的莫胖子劝

  • 青春世界绿树红花

    我是在一个小镇上读的初中。学校在镇外,后面是一带高坡,坡上长满了细密的白桦树,坡下是一条细细的小河,清清亮亮地流向远方。 操场南面靠近围墙处,原是一个垃圾场,如今长满了高高的蒿草。那时每当出课间操时,都是我们最难熬的时间,因为我们班正靠着那

  • 熊口蛇魂

    15岁那年夏天,我利用学校放暑假,陪父亲到黑瞎子岭上放蜂。 一天上午,父亲将刚从摇蜜机里取出的20多斤鲜蜂蜜用蜜桶装好,拧好盖,让我送到山下的收蜜站去卖。 黑瞎子岭上的夏天非常迷人,遍地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野花和野桃树、野梨树、松树等植物,各种

  • 老兄,别再让我吃蛋糕了

    来哥伦比亚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刚走进自己的宿舍,就看到一个棕发碧眼的男孩冲我微笑:“嗨,我叫拉斯,把东西放在这里吧。”这就是我的室友拉斯,我们都是留学生,一起住了整整两年半。 拉斯很直率,很幽默,又爱搞恶作剧。我经常嘲笑他:“笨得要死,编程

  • 谢谢你对我的好

    三辆单车相互追逐着,笑声洒得很远很远。有什么能比青春岁月里最纯最真的友谊更珍贵呢? 1 那是个雨天,许心怡把书包顶在头上,一步一步跳着,躲闪地上的水泡儿。骑着单车飞驰而过的官越停了下来,用一只脚支着单车,吹了声口哨,然后喊了声:“嘿,我

  • 吐尔逊大叔的电话

    大约两个月前,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一个听起来很虚弱的声音说:“你是小韩吗?我找不到你爸爸的电话,我这里有他的钱,有时间让他来拿。我是吐尔逊。” 30年前,吐尔逊大叔复员到公社上班时,在我父亲手下干活,中午就在我家里吃饭。他身材颀长,

  • 把兄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所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14岁的时候,他俩学着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想了想,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于是小虎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他的女

  • 臧天朔的教训:成也朋友败也朋友

    合伙兄弟,反目成仇 20世纪90年代,一曲《朋友》,让臧天朔红遍大江南北,他的朋友更是遍布圈内外。在娱乐圈中,臧天朔被朋友们称为“臧爷”,这是老北京的一种尊称,却带有浓重的江湖味。作为摇滚歌手,臧天朔主要的演出场地是酒吧。为了更好地把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