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超级吃货”陈晓卿

“超级吃货”陈晓卿

收录日期:2025-08-07 22:25:20  热度:9℃

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3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用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不仅破天荒地打败了热门电视剧,迅速站上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甚至让很多不怎么看电视的人也一集不落地观看,在温情中“口水与泪水共流”。更惊人的是,它竟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轰动。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高人?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父亲是一所高中的校长,天生聪慧再加上家人对他“开发”较早,属于上学之前就可以直接进三年级的那种“神童级”少年。高考时成绩不错,陈晓卿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读完研究生后,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从此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陈晓卿进了央视后,先在《地方台30分》工作,与地方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可是当时他却没有片子拍,熬了一两年才有机会摸摄像机,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差不多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又让一个二把刀给编坏了,从那时起,陈晓卿下决心自己做编导。

机会来了,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了一个与洪水抗争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文版。陈晓卿在把《孤岛纪事》做成英文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们一趟车,听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想用摄像机把那种情形拍下来。学说北京话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上的变化,其实还能反映出保姆们许多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也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省无为县妇联的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振,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用国外的方式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的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的剧本都至少被打回去过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出现。没想到,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

拍片子前,他请了两拨国外资深制作人、导演以及摄影师来给手下做培训,教他们如何和凶猛的动物打交道。最后他们将拍摄到的非常珍贵的野生动物镜头,以60∶1的比率收录在11集的纪录片中,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早在10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进去尝尝,并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记下来。陈晓卿说,是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甚至按图索骥地找到几处梁实秋文中记述的小吃。

那时,陈晓卿经常去的有西单的庆丰、护国寺和隆福寺小吃店,灌肠、爆肚、炒肝、卤煮,这些平民美食,味道一家比一家出色。最令人叫绝的是,南池子南口的一家小店,除了褡裢火烧皮儿薄底儿酥馅儿香,门钉肉饼也做得好。还有一个特别的东西:炸豆腐汤。他开始吃不惯,后来却吃上了瘾。一排碗里放着漫炸过的豆腐,师傅用勺子把豆腐放进漂着虾米皮的清汤里轻烫几下,再倒回碗里,然后用一小铁片勺,依次加进酱豆腐汁儿、芝麻酱、韭菜花儿和葱花香菜,把小勺往碗边上一靠,得嘞!在隆冬的北京晨曦里,坐在皇城根儿的红墙底下,喝上这么一碗,香气迷离地顺着喉管而下,舒坦极了。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比如一段对螺蛳粉的描述:“粉煮出来了,满满的一大碗,上面撒满了炸腐竹。拨开酥脆的腐竹片,下层码放着厚厚的一层切得很精细的木耳丝和酸笋丝,衬托它们的则是颗粒饱满的花生。红红的粉汤衬着雪白的米粉,还有生菜托底。先喝一口汤,尽管没有螺蛳肉,但那种鲜味肯定是螺蛳和猪骨在汤锅里反复亲密接触后的产物。”

有时候,即便受邀去一些档次比较高的饭店吃饭,陈晓卿也决不会写在专栏里,再好的朋友在那儿当厨师,都不会写。不是怕别人觉得不公正,他对美食坚持一个理念:好吃的东西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地发来十几条短信推荐,而且他的“活地图”还辐射全国。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他最早发现江南驿的时候,杭州人都还不知道。”夏燕平说。

猜你喜欢

  • 《凤求凰》是千古骗局?卓文君是二嫁女?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凭借一曲《凤求凰》成功俘获卓文君芳心,卓文君与其私奔,最终成就千古佳话。虽然私奔在当时是违背礼制的,是无媒苟合者,不被法律和世俗认同。但是卓文君离经叛道,却被后世认为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奇女子

  • 郅支单于生平简介 他的身世之谜到底是什么

    郅支单于是古匈奴历史上的一名君主,同时他也是迎娶汉朝美女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稽侯狦的哥哥,根据史料记载,这两兄弟的感情十分不错。但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最终分道扬镳了,而且关于他的身世还引起了无数人的怀疑和讨论,他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郅支

  • 才女唐婉和诗人陆游的爱情悲剧 唐婉因何被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陆游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如今存世的一共有九千三百多首,比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加在一起的诗还要多。可是,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陆游都算不上成功二字。北宋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唐婉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才女,和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陆游是

  • 绿珠是谁?石崇与绿珠的关系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虽有许多女子凭借自己的才德美貌青史留名,但是却并没有改变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就好比一个昏君因为美色而亡国,人们会将过错归到美人身上,说她是红颜祸水。但是在普遍中也存在特例,西晋著名文学家石崇,他身边有一绝世殊丽名绿珠。石崇因

  • 北宋太守田登是谁?他有哪些历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吧,可大家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吗?北宋时期,某个州有位太守名叫田登。他就是州官放火这一典故的主人公。田登这个人非常专制蛮横,自他上任以后,他所在的那个州的百姓吃了很多苦头。特别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田登

  • 东方朔和元宵节有什么关系?东方朔和元宵姑

    历史上第一个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是窦漪房的丈夫,西汉的皇帝汉文帝刘恒。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习俗是赏月、燃灯、放焰火、猜灯谜、吃汤圆等等。人们为什么会在元宵节这天吃汤圆呢?相传这和汉武帝的一个宠臣有关系。汉武帝的这

  • 窦婴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窦婴,是汉武帝时期的第2任丞相,其身份也是窦太后的侄子,字王孙。因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战绩优异,便被封为了魏其侯。历史上,窦婴之死一直是一个悬而又悬的悬案。作为外戚窦氏来说,窦婴最终的结局居然是全族被杀,有点太过了。但是造成这一切的人是汉武帝

  • 公孙贺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汉武帝一生中,共任命过13个丞相,公孙贺就是其中一个。公孙贺是汉武帝的少时好友,他曾经跟着卫青一起七出匈奴,但并无大功。英明的汉武帝为什么会封这样一个人担当丞相的重任呢?若是说汉武帝顾念他们俩少年时候的友谊,说不过去,汉武帝不是感情用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