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饶宗颐自述家学经历

饶宗颐自述家学经历

收录日期:2025-08-08 20:51:27  热度:9℃

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家人很会做生意,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家庭条件非常好,可以玩儿的东西很多,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从此我跟祖母住在一起。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除了家学,少年时对我影响很深的还有两个人:一是孙诒让,另一个是顾炎武。我治甲骨文的动机来自孙氏,他是我学问最早也是恒久的指路人;而我肯钻进去,肯走艰辛的学术之路,顾氏对我的影响最大。

我认为,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宗颐”名说“选堂”字说

父亲为我取名“宗颐”,是期望我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因缘巧合,后来在山西华严寺、日本大德寺均有过一主持叫“宗颐”,我想或许他们就是我的前身。至于“选堂”,主要是我读书喜欢《文选》,绘画喜欢钱选,还有道教的创世纪遗说“选擢种民留伏羲”里讲到“选民”,也是对我的一个发现作个纪念。

我作书画和题词,落款最常见的用号是“选堂”,有时也用父亲为我起的这个名——宗颐。我的兄弟排宗字辈,我二弟名叫宗械,为什么叫宗械,因中国宋朝有位理学家叫张械,父亲希望二弟能师其见识高,践履实。除了乳名之外,我还有两个大家少知的别号,一个叫伯濂,一个叫伯子。濂是濂溪的濂字,父亲是希望我像周敦颐一样;伯是大,我是长子,所以叫伯子,我作的书画曾题饶伯子。

治学格局应开阔轩昂

我看了王国维(静安)的书受到他的影响。我从他的治学规模与识见中,懂得治学的格局应该是开阔轩昂的。只有这样才使学问做得圆融、有通识,才能开拓学术之区,补前修之未逮。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印度人,印度汉学家白春晖的父亲白老教授。在印度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治学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动。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里面每个概念都穷追到底,追到源头,给人非常透彻的感觉。后来我做学问也这样“溯源”不已,然后再“缘流”而下。

我11岁时写了《后封神榜》,很可惜这本书不知散落何处,至今还没办法找到。我七八岁时读《封神榜》,最引我入胜的是一个“神”的问题,这样我就写了一部小说叫《后封神榜》。

学问起步于编著乡邦文献

我自少年时代就留心乡邦文献,弱冠尝着手辑《韩山志》,访耆老,征遗文,连类及之,又为潮州广济桥撰志,以一桥之细,勒成志书,其例罕观,而广济桥以浮舟作“活动桥”,成为桥梁史上之特例,茅以升先生评定该桥为全国五大古桥之一。1936年前后,我考证广济桥史料,成《广济桥志》,刊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上,所撰《韩山志》,惜稿已轶。

16岁编撰父亲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使其成为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18岁完成该志的续写,因《潮州艺文志》见重士林,19岁时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治古代地理即植基于此时。

我父亲饶宝璇,又名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曾任《南粤报》主笔,也是南社4成员之一。他平生致力考据之学,一生殚精竭力,集乡先哲遗籍,上溯唐宋,下迄清季,凡所搜括,不下千种,迨至纂辑《清人别集》,竟以劳而致疾。弥留时,深以属稿未成为憾。他对平生著作俱不之惜,而独倦倦《潮州艺文志》。父亲为的是表彰先贤,故十分心切。我经过三年时间的奋心寻检,对全书20卷订讹补遗,终于补订成编。初刊于《岭南学报》1935年的第四卷和1936年的第五六卷。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叫王韩的老师对我影响较大。我上中学第一年时,他是我的老师。他原名是思愈,意思是学韩愈。他原来是反对佛教的,后来日本密宗大僧“权田雷斧”给他灌顶,他开始参修佛法,成为佛法大师,称王弘愿。他家里购有一部小印刷机,他自己的讲道很快就能印出来,这可以说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香港的佛教受他影响很深。

从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啸楼读书,家藏十万部书,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副业”,我总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已知道。还有我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家学正适应我的学习特点,不上学也变成顺其自然之事,父亲也同意了。但是,我的古文老师王慕韩有一个主张对我影响极大,就是做古文要从韩文入手,先应其大,养足其气,然后由韩入古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这是作文正途。

中山大学给了我许多学问

我的学问确实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十分感谢中山大学。我还要感谢我最早的知己——顾颉刚先生,他非常了不起,不拘一格,任人唯才。我是他第一个提拔的人,他在《禹贡》看到我发表的文章,不知道我多大,其实我当时18岁。这是我最早发表的论文,此前我同顾先生都还没见过面。在大名鼎鼎的岭南才俊中,我是晚辈后学。

猜你喜欢

  • 铁血忠魂(8)

    张自忠从地上爬起来,若无其事地捡起军帽戴上,吩咐尽快修好电台,自己到潢川城督战去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电台修不好了。从现在起,五十九军和上锋的联系,断了。听说军长亲自进城了,刘振三赶紧带着一八零师的军官迎过来陪张自忠巡视城防。只见城墙上到处

  • 铁血忠魂(7)

    在从徐州到许昌的撤退途中,类似情况又发生了几次,一旦确知对手是五十九军,不少日军都主动退却或龟缩不动,避免与五十九军交火,甚至一支配备坦克和战车的机械化部队咬着中央军的尾巴追上来,遇到五十九军设下的阻击阵地也不敢冒进,停止了追击。五十九军,

  • 铁血忠魂(6)

    这就是西北军著名的“破锋八刀”,抗战期间在中国军队中广为流传,令鬼子闻风丧胆。只一袋烟功夫冲上来的鬼子已被砍杀殆尽,这些身经百战骁悍过人的西北军勇士挥着大刀、握着二十响手枪潮水般冲进小村,迅速靠近那座大院,把手榴弹扔进院里,只二三十分钟就在

  • 铁血忠魂(5)

    至此,由于李宗仁布署不当,临沂战场的形势完全逆转。几天前张自忠率生力军突袭日军,全军死战,好容易挫败了坂垣师团,可现在却是日军以强大的兵力、火力正面杀来,五十九军反而大战之后未得休整,又昼夜行军,劳而无功。在他们赶到前,临沂城外多数战略要点

  • 铁血忠魂(4)

    “我知道他难,可这是打仗!枪子儿横飞,明天谁知道谁还活着?不治几个重罪,谁肯拼死!”张自忠在屋里打了几转,“这样吧,当兵的撤下来休整,把指挥官送军法处!”张克侠也无法可想,抓起电话要通了一一四旅旅部,问了几句,将话筒放下:“董升堂已经带人顶

  • 铁血忠魂(3)

    “我能。”张自忠看了看李宗仁,“司令官不是要说这个吧?”“现在守临沂的是庞炳勋,听说你俩有过节?”“这姓庞的不仗义。本来我们都是冯(玉祥)老总的部下,又是换过帖的兄弟,战场上我还救过他的命。可中原大战时他临阵反水,背叛冯老总,派兵偷袭我的指

  • 铁血忠魂(2)

    “这正是我的意思。现在华北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济南,我们在黄河以北失去了立足点。华中丢了上海、杭州,南京也陷落了。当前为了打通津浦铁路线,使南北两路鬼子合成一股向中国腹地推进,北线鬼子已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

  • 铁血忠魂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西北军“破锋八刀”刀诀一、归队一九三八年一月末的一天,一列火车缓缓驶进武汉车站,早聚在站台上的大群学生打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