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苏秦和张仪

苏秦和张仪

收录日期:2025-08-08 07:52:09  热度:12℃

战国时期,有两位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他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苏秦出道较早,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他走到苏秦的门下,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来见他。之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苏秦没有热情地款待昔日的同门,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经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

远道而来的张仪,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帮忙,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他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与苏秦一争高下。当张仪走了以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用金钱接济他,支持他进行游说秦国的工作。苏秦的门人们很奇怪,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以便激起他的上进心。”

侮辱朋友以激发他的斗志和上进心确实是一个怪招,不过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向朋友解释清楚,以免节外生枝,损害了长期的友谊。不过,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还真的需要几个这样的诤友。友谊不在于表面的热情,虚与委蛇的人在你患难之时就会逃之夭夭。

猜你喜欢

  •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

  •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

  •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

  •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

  •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

  •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

  •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

  • 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