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诸葛亮为何愿意娶黄月英?黄月英身家如何?

诸葛亮为何愿意娶黄月英?黄月英身家如何?

收录日期:2025-08-08 06:33:37  热度:10℃

诸葛亮是三国名士、蜀汉丞相,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国,刘备去世之后又殚精竭虑辅佐阿斗维持蜀汉王朝的统治。

他鞠躬尽瘁而死,留下的《出师表》成千古绝唱。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对这篇文章应该都很熟悉,毕竟是必背课文。

诸葛亮三分天下成就不仅是在政治上,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孔明灯就是他的产物。

这样的人自然是牛气的,是受后人敬重的。但这样一位惊才绝艳之辈,娶的却是一位丑妻,让人意想不到。

诸葛亮的妻子名叫黄月英,传说中黄月英脸黑貌丑,年龄大了都没有出嫁。当然她不出嫁不是因为人家嫌弃,而是她自己不愿意。

你肯定要说了,既然相貌长的丑,怎么还有资格挑丈夫,而且最后还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做了她的丈夫呢?

所谓门当户对,诸葛亮是惊才绝艳,但黄月英也不是平凡之辈。黄月英是黄承彦的爱女,自幼受到父亲良好教育,是当时有名的才女。

传说黄月英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家,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是因为黄月英对他实行考核,完成的作业。

才华黄月英是能与诸葛亮匹配的,而她的家世则让许多人可以不顾她的相貌,愿意与 她结为夫妻。当然这里不是说,诸葛亮是看上了黄月英的家世才娶她的。

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是当时名士,在襄阳名士的上层圈子也有一定的地位。黄承彦与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都有很好的交情。

这些人可都不是平凡之辈,诸葛亮娶了黄月英,通过岳父的关系与这些人拉上钩,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应的也就多了人脉。

庞统曾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帐下幕僚,刘备与刘璋决裂,庞统献著名的上中下三计。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可惜的是庞统早逝。

庞德公更不用说,他是名士,虽然政治上成就不高,但是在当时却有着很高的声望。他淡泊名利,隐居生活。

诸葛亮的卧龙以及庞统的凤雏,正是庞德公对二人的评判,既然能对诸葛亮和庞统做出评判,他的声望可想而知。至于司马徽,则是与卧龙凤雏并列的水镜。

黄承彦除了与这些人交好之外,还有个牛逼的岳父,便是南郡大士蔡讽。《襄阳耆旧记》记:汉末,诸蔡最盛。只这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蔡讽的力量。

有这样的倚仗,黄月英何愁不能有个好婚事。之所以嫁给诸葛亮,还是因为黄承彦看中了诸葛亮的才华。

他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

诸葛亮欣然同意,于是这段婚姻就成了。虽然当时乡里人笑话: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两人结婚之后,过的还是很幸福的!

猜你喜欢

  • 人鼠情未了

    豫北黄河滩土地贫瘠,在解放前十年倒有九年荒,加上那些年不断爆发战乱,天灾人祸把人逼走他乡,乞讨谋生。这年夏天,黄河发了大水,庄稼全被泡了个干干净净,朱七和老婆春花跟着人群到离家几百里外的冀南去讨吃的。这天晚上,朱七和老婆背着好不容易讨来的两

  • 斜谷怪医

    正午时分,在通往斜谷的小路上,奔驰着一匹白马,马背上是一个青年剑客,他紧皱眉头,似有急事。很快到了斜谷,青年剑客一勒缰绳,凌空翻身,悄无声息地落在地面上。这时,他听见一阵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喜悦之意。只见一个人在不远处的花丛中站了起来:太好了

  • 换脑

    京城朱环朱大老爷,官至大理寺正卿,虽年岁已高,然身体康健,正是大展宏图之际,最近称病辞官,回了原籍湖北竹山颐养天年。这朱老爷一生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受挫甚少,此次还乡,落下了个清官名声,全身而退,在黑暗污浊的官场,实属不易。然而人生在世,谁都

  • 天价南瓜

    老王在县上一个部门上班,由于多年嗜酒,经常神经兮兮的样子,和妻子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妻子多年前下海”组建了一个食品厂,眼下资产已过百万了。老王的吃穿用度花的大多是妻子的钱,他却不领情。这天中午,老王刚下班,见妻子从乡下回来,让人把

  • 荒山上的大使

    我原来在城里开一家小酒厂,近来生意不好,我心情糟透了,就停了小酒厂的生意,到山里来旅游一番,也算是透透气,散散心。玩了一个月,我还不想回家,于是索性在山路边上开了一家小饭馆,来吃饭的人都是过路的司机。这天傍晚,我正在饭馆门口烤羊肉串,一个又

  • 鸳梦重温

    阳光小区的老李和老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老伙伴。两个人都是单身独居,又住着对门儿,没事的时候总凑在一起喝点烧酒下个象棋什么的。老李是离休干部,年轻时因为做了点出格的事,老婆一气之下和他离了婚。老马是农民,前几年死了老伴儿,儿女们孝顺给他买了套楼

  • 解密古宅谜墙

    荒凉破败的古宅,神秘奇异的事件,怎么听都觉得是恐怖电影的必备元素。可在我们身边,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发生着这样的事件,在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就有这样一座古宅——传说中的神秘图案舟山镇新楼村的陈姓大族拥有一座据说建于清朝的

  • 有故事的永和豆浆

    20世纪50年代,一群退伍兵复员以后,居住在台北中正桥畔的一个小镇上。由于前途渺茫,他们整日长吁短叹,无所事事,一位威信很高的年长老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微薄的退伍费就要用光了,退伍兵们商量着在街面上做点儿生意,赚点儿小钱,以此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