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苏联究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多少武器 ?

苏联究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多少武器 ?

收录日期:2025-08-08 11:40:09  热度:8℃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中国近代革命中,苏联曾多次扮演武器提供者的角色。

支援国民党

除援助黄埔军校之外,苏联还向广东革命政府多次提供军火援助,计有步枪51000支,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这些武器无疑使国共合作期间的广东政府如虎添翼。

从这个角度而言,苏联的支援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统一。

对中共的军火援助

1927年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苏联即转而向中共提供大笔军火。对中共的军火援助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三次。

南昌起义后部队千里迢迢开往广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接收这批军火。然而,由于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剿杀,起义军终究没能控制海口,也不曾接收到这笔宝贵的军火。

第二次是1936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奉中央命令,率西路军远征河西,战役目标是要打通国际交通线,以便接收苏联已运到新疆附近的大批军火。

1936年12月8日,陈云、滕代远从莫斯科前往阿拉木图,在靠近新疆的霍尔果斯,他们亲眼看到了苏联当局准备提供给西路军的坦克、大炮与其他武器、弹药。遗憾的是,由于途中遭遇西北马家军的围攻,人生地不熟的西路军未能打出河西即已损失殆尽,他们和南昌起义的部队一样,都没能真正接收到苏联方面提供的军火。

第三次是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从关东军手里缴获了足以武装百万大军的武器弹药。由于远在西南的国民政府鞭长莫及,华北地区的中共武装捷足先登,得到了这笔数目可观的武器,东北人民解放军也因此才有出关11万,入关100万的飞速发展。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由于日本战败,其关东军放下武器,留给我们一大批战利品。大部分战利品,特别是作战装备,都移交给中国共产党人了。关于这类武器,我们与盟国有协议在先,即我们无权把它们交给中国境内各个交战集团的任一方。因此在向毛泽东移交这些武器时不要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我们在违背自己的承诺。于是我们就把武器运到了一个什么地方,而中共的人则把它‘偷’走,用以武装自己的军队。那时他们已经建立了一支很大的用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起来的队伍。”

赫鲁晓夫并非当事人,但他所描述的过程基本还是符合实际的,关于这笔武器的具体数字,中苏各执一词,但这笔武器足以装备数十万军队,彼此都还是认账的。

苏联在东北地区提供的军火,不仅武装了数十万东北人民解放军,保障人民解放军击败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于1948年11月即解放东北全境,而且通过海路、陆路,输送给华东与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使关内解放军越战越勇,终于在1947年转入反攻,1948年在战略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猜你喜欢

  • 高明小偷

    贵州都匀市翁都小镇上,有个富翁。叫做陆云。一天晚上,正和亲朋在客厅划拳喝酒。大家喝得起瘾。只见妻子吴英走进客厅,慌慌张张地把酒杯抢了,悄悄凑近丈夫的耳朵:“老公,有人要来偷你了,请你赶紧打110,来守护这个家。”陆云脸色惊慌起来;“弟兄们,

  • 责任

    老牛是镇上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水泥匠,每天的工作是往毛坯房上涂抹水泥,最近老牛有一件困扰他的大事,他的儿子快高考了。老牛一家的经济情况一直很拮据,但儿子铁柱很懂事,从小就知道努力学习,记得以前铁柱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儿子每天放学都会到工地上来接

  • 谁最高明

    我下班走出办公楼,门卫老魏提着一个水桶,向我招手。老魏说,怎么也打不开茶炉房换的新锁了,你给试试,我眼睛有些看不清。我边调侃的说,你这分管的都打不开了,那别人谁还能喝到水,边接过老魏递给我的钥匙,根本就插不进锁眼里。我又说,你拿错钥匙了吧?

  • 变化

    2034年5月31日这天,越野车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几厘米的车痕,沙被排开了,于是我们无奈地跟着这辆车的痕迹走,带上了两桶水。二十年前,老婆在网上看见一个旅游胜地,广告是这样宣传的:这里风景优美,这里绿湖环绕,这里有数不清的植物,这里让你放松

  • 相见容易接头难

    我们与茂林兄是在旅游时在福州认识的,那次双方就约定了,既然都是苏州居民,既然又是居住在相同地段的,回到苏州以后就应该多多走动、多多往来。妻子近来常常念叨:“我俩是不是该去拜访一下茂林兄啊?我们从福建回来都有一个月了。”我说:“去拜访一下,或

  • 家有河东狮吼

    新调来的人事领导,有个怪毛病,不管谁请他吃饭,他都要先打个电话回家和老婆请示,然而令人结舌的是,他的老婆吼声会穿透电话传到每个人的耳里:“死鬼,赶紧给我死回家,不然我烧了你的房子。他拿着电话难为情地瞧着请他吃饭的人,这些人只好假装理解的笑一

  • 强的一生

    我和强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是我初中同学,但却形同陌路人,只是因为同坐一个教室,才勉强被称为“同学”。强从来不关注我们这些“好学生”,就像我们不关注他们这些“坏学生”一样,他甚至叫不出我们的名字,而我们能记得强的名字,完全是因为他的“辉煌业绩”

  • 升职

    老张是一公司的员工,公司是个有名的公司,人很多,大大小小的等级也有很多,老张在这公司待了怎么着也有十六七年了,技术没的说,但除了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混的烂熟了以外,自己职工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其实这不怪他,每次老张想方设法地绕着圈子向上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