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

收录日期:2025-08-08 04:05:17  热度:8℃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

“如果能从金属灰中提出纯的‘有用空气’的话,那么,我的燃烧理论就无懈可击了!”按照他的这一新设想,1774年10月,他在加热汞灰之后,收集到的“脱燃素空气”果然具备了他对“有用空气”所预言的性质。这时,拉瓦锡坚信:绝对没有“燃素”存在,可燃物质的燃烧,或者金属变为煅灰并不是分解反应,而是与“有用空气”发生了化合!1777年,他把这种“有用空气”正式命名为氧。

在化学发展史上,化全物的第一种合理命名法是拉瓦锡和另外三位化学家共同拟定的。此后,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定量关系才开始用初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明。拉瓦锡以1787年建立的新化学语言和1789年出版的《化学基本教程》完成了化学革命,用17年的时间改造了化学科学。

拉瓦锡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他毕生勤奋,每天6点起床,从6点到8点进行实验研究,8点到下午7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7点到晚上10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

猜你喜欢

  • 裸身疑案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无树根村里出了件奇怪的事:村里人听到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后闻讯赶去,却发现在一间驴棚了村里的首富金贵倒在血泊中,而他的老婆春花和寡妇翠花扭打在一起,旁边还有单身汉二狗子瘫坐在一堆驴粪上。村民们立即把金贵抬去救治

  • 渔村谋杀案

    一、盖房引起的风波临江村三面环山,一面紧挨着黑龙江,村里的男人多数靠下江捕鱼为生。夏天的傍晚,渔船归来,一只挨着一只停泊在江边,在晚风中轻轻地摇来晃去,烘托出这个边陲渔村特有的宁静、平和。这年六月禁渔期的第一天,村主任李永亮家准备新盖的三间

  • 相拥而死

    双尸初现2007年8月8日,松江省楚原市关公庙居民小区发生一起命案。遇害者是一对年轻男女,均是被人用利器割断喉咙而死。最奇特的是两具死尸被刻意地摆成面对面拥抱的样子,而且四只手臂紧紧纠缠。经确认,二人为夫妻关系,男的叫龚天生,二十九岁,省外

  • 灵异车祸

    一、恐怖车祸2008年7月8日23点半左右,东庆市济民医院院长梅楠和他的女助手何丽娜做完手术下班后,准备到市里去吃夜宵,再到娱乐厅放松放松。医院离市区约有五公里路,是梅院长亲自驾着自己的宝马车去的。可是汽车开到半途出了车祸,市交警队在第一时

  • 仇苦似蜜

    一“死者名叫周碧莲,女,50岁。死者的儿子苏志明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母亲躺在卧室的床上,就拨打了急救电话,但人早就已经死亡。”徐大队说到这里,环视四周,确定没有人围观后,他压低声音接着道:“医生说,死者颈部有明显的淤痕,他们怀疑是他杀。”干净

  • 林中尸箱

    1工作不忙的时候,我有时会上省城的城市论坛看一看八卦新闻。这天一大早,我打开论坛就看见了一个人气颇高的帖子。是个寻人启事,帖子里放了两张照片,都是同一个女孩的,第一张照片拍得不是很清晰,隐约可以看见一个身材纤细的女人穿着一条短裙斜靠在一个马

  • 像蟑螂一样飞

    当我惊恐而又无奈地睁开眼睛时,我瞟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挂钟。荧光指针幽幽地指向了凌晨三点。擦拭掉脸上的冷汗,我知道,我又失败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每天都会准时在十二点的时候,心生困意,抑制不住上床睡觉的欲望。即使是面对美女的时候,我也

  • 五虎闹公堂

    “打虎将”李忠清朝刚刚入主中原时,古黄县北部的芒山山窝里,活跃着一股啸聚山林的响马,为首的五个汉子人称“芒山五虎”。镶白旗的亲王爷亲率八旗劲卒围剿,一番激战,攻破山寨,只见寨中“聚义厅”的大梁上高挂着五个黑丝巾蒙面的汉子,不用说,他们就是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