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奥巴马的新邻居

奥巴马的新邻居

收录日期:2025-08-08 01:01:14  热度:10℃

奥巴马走马上任后,就带着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接受媒体采访时,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一旦卸任,他就会带着家人回芝加哥的老房子居住。

奥巴马的老邻居比尔可开心了,他的房子这下要身价百倍啦!比尔一边满怀希望地将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一边兴致勃勃地建立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壁炉前拍过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他的房子能卖出至少300万美元的高价。

网站迅速迎来了几十万人点击浏览,可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购买。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的留言。原来,网友们了解到,生活在这条街,就意味着上了美国特勤局的名单,想买房先要通过特勤局的审查。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归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可能连朋友都不敢上门了吧。

就这样,一年多过去了,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心急如焚。就在这时,黑人小伙子丹尼尔找上门来,自称奥巴马的粉丝,想买下这座房子,以便有机会见到偶像。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连忙答应了丹尼尔的要求:首付30万美元,以后每月付30万,5个月内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在首付款付清后就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没卖到300万,不过20多年前他买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还是赚了。一拿到首付款,比尔就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

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为那些严密的监控,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支付了比尔30万。

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下,丹尼尔的幼儿园更有名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广告商也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想在幼儿园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不做广告多可惜啊。

5个月后,比尔顺利收齐了140万美元房款,但他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猜你喜欢

  • 我就是老公的网上恋人

    第一次接触老公金文其貌不扬,事业平平,也没什么不良嗜好。他走在街上,除了我,没有别的女人会去注意他。我们俩平平稳稳地过着日子,儿子已经7岁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上班有一半时间坐在电脑前,而老公却很少摸电脑。一天,他兴奋地打开电脑对我说:“老

  • 将浪漫一网打尽

    一婚后的日子平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这对有浪漫情结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但又无可奈何。婚后省略了婚前的花前月下,多出的是柴米油盐,浪漫像一枚别在旧衣服上的胸针,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一天晚上,老公让正在上网的我为他申请一个电子邮箱,说是

  • 用心生活

    人是活在心里的。生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心情、心境的优劣。人生中真正的苦痛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迷漫于日常的悲愁更多是人心在作祟。它污染人的情绪,败坏人的生趣。让人总是陷于追悔、不满、自卑的泥潭,对生活充满怨气,看未来满目恐惧。人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是

  • 朱元璋也曾“均贫富”

    朱元璋青少年时的苦难经历,对其治国理念的影响,除关注民生和群众反贪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仇富”。01接受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那种“朕本农家”,“朕本农家子”,“朕本布衣,起于淮右”的草根念头深深扎根在他的头脑中。这些话他几

  • 想成功就做成功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越南,有65%的5岁以下儿童饱受营养不良之苦,当地政府及联合国有关慈善机构想尽办法,也收效甚微。他们的做法是一味地给营养不良的孩子发放营养补充品,这本没有错,却从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奈之下,他们请来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助理

  • 港口在,希望就在

    这是一家只有几百人的小公司,主要靠加工出口贸易为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面前,显得有些猝不及防。为此公司一些中层干部怨声载道,员工们更是人心涣散,工作劲头大不如从前,许多人都做好了回家的准备,作为公司的老总,也是急得团团转,毕竟是自己一

  • 许你再见时笑欢颜

    01初识他时,我,23岁。他,26岁。3岁,是我最为心仪的年龄差。书上说,等有资格结婚了,要嫁一个比自己大的男人。他有我没有过的经历,有我没有过的故事。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要有他在,我就不会再没完没了地哭泣。而他,会像爸爸一样轻轻抚摸我的头

  • 梦想和现实之间只差两个字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20几岁的年轻人跟着亲戚到意大利寻求发展。初到意大利,由于语言不通,找了几十份工作都被拒绝。但是他没有气馁,他相信自己堂堂七尺男儿,不会没有用武之地。后来在一位好心的中国餐馆老板的收留下,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