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婚姻里爱恋那么少将就那么多

婚姻里爱恋那么少将就那么多

收录日期:2025-08-07 23:40:51  热度:8℃

有句网络金句流行了好几年,“原以为嫁给你会为我遮风挡雨,可最后所有的大风大雨都是你给的。”精准刻画了女性的心态和在关系中的幽怨。

婚姻被我们称为“人生大事”。先不说我们这代中年人的父母辈及以前的老人,就说我们这些60后70后,依然还认为:孩子成家了,我的任务才算完成,人生约等于圆满了。

然而,这件人生大事并没有给婚姻双方带来可以和“大”相匹配的喜悦和幸福,男人女人都心怀不满,一两年短暂的甜蜜期一过,就开始了漫长的“将就”。

将就的婚姻为什么那么多?有各种各样的分析,都有其合理性。这篇文章我想从中国男人的“假自我”和中国女人的“放弃自我”“托付心态”来分析。

男人从出生就被寄予期望。小时候父母希望你成绩好,让他们能在亲朋好友那里长面子;长大后希望你有份好工作有权有钱,光宗耀祖让家族兴旺被人仰视。不仅亲人对男人寄予“顶天立地”的期待,社会同样如此。领导激励你:“男人就要成就一番事业,你要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

诚然,作为社会人没有谁能逃脱别人的期待,关键是中国男人从一出生就被别人的期待“喂养”,“假自我”越来越健壮,“真自我”越来越弱小。所以他们的常态是自动理解别人的期待,为满足这些期待活着,最后竟然形成这样的认知:为自己活那就是自私。

为了不自私,就事事按照别人的期待去做,甚至包括结婚生子这样关乎一个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人生终极命题。

女人并不比男人幸运。从她们一出生就被定义为“别人的人”。这个定义耐人寻味细思极恐:承认你是人,但你要成为别人的人你才存在,再结合中国老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和并不老的话“女人嫁得好才是真的好”,我们不难想象,吮吸这种精神营养的中国女人普遍都有“托付心态”似乎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理所当然。

而父母在评价女儿的恋人时,更多会掂量对方的工作、家境,因为他们要将女儿托付给“可靠的”男人免得吃苦受累。“可靠”易于量化的标准就是物质,“爱有几分?”他们似乎并不看中或者觉得难以衡量。很多女人在走進婚姻时,也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托付给男人,“我嫁给你了,你要对我好一辈子,要对我一辈子负责!”这是女人常说的话。

“假自我”的中国男人主谋,“托付心态”的中国女人自愿跟从,“让婚姻更多的成为感情的缔结场所,做彼此心的归属”胎死腹中似乎是必然。男人在意的不是“我够不够爱这个女人”而是“她符不符合大家认为的好”;女人在情感需求上比男人多,也许更在意“爱与不爱”,但一旦走入婚姻,传统婚恋观“喂养”出的心理模式,很容易就将她拉回到“天经地义”的价值标准里,家里的男人够不够好,“有情饮水饱”显然远远不够了,自觉不自觉要和“隔壁老王”比事业比收入。

那么是不是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的婚姻就是个无解的难题呢?

也许不是。我尝试着想象:男人转变一些男权社会的思维模式,释放下自己被长期压抑的情感功能,你并不是别人实现价值的工具,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是唯一的成功。还有一种成功是:你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要,和伴侣共同经营了充满爱意的生活,一生精神富足内心丰盈。女人也需要转变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定义,首先不将自己当附属品看待,当我们在婚姻中需要情感滋养时,去释放自己的主动性,也许当下的中国需要的就是女人在家庭中引领,构建充满爱恋的现代家庭模式。

猜你喜欢

  • 爱先生的小辫子

    爱先生长了一张很普通的脸,留了个很一般的发型,就连他穿的西服几乎在任何一家商店都能买到。爱先生早上去上班,总是友好地问候邻居,但是邻居却不理会。不是邻居不友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忽视了爱先生。有一天,爱先生送给他的小女儿安娜一件礼物&md

  • 渡河

    历史老师说:古罗马人很注意锻炼身体,有的人每天早饭前都要横渡大河三次。”一名学生纠正老师的说法:老师,我觉得他必须横渡大河四次。”为什么?”因为他的衣服在河对岸呀!”

  • 真假七仙女

    一日,师徒四人来到盘丝洞,只见水池中七位美女在洗澡,八戒馋得流出口水来:七仙女。”唐僧只是匆匆瞟了一眼,立即双手合十:妖怪。”悟空道:佩服佩服,这七人正是妖怪,可是师父不曾有火眼金睛怎知道她们不是七仙女?&rdquo

  • 京城武大郎

    女:我那相亲对象是谁?”媒婆:对方人送外号金城武”相亲女立马把电话挂了前去赴约。回来以后大骂媒婆:又矮又丑,还叫金城武?”媒婆说:我话没说完你就跑了,人送外号京城武大郎。”

  • 权威

    上大学那会儿,网购刚在寝室流行。老三第一次买东西,问:卖家让选快递,ST是什么?”我说:申通。”那SF呢?”顺丰。”敢情都是缩写是吧?”大概是的。”呃,那选EMS吧,就

  • “谢广坤山货店”开业庆典上的闹剧

    在谢广坤山货店”开业庆典仪式上,春风满面的谢广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台下心生醋意的刘能也不甘寂寞,见缝插针和谢广坤斗起了嘴上功夫,惹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舌战闹剧。谢广坤:山货几时有?往我店里走。不知各位顾客,都买了货没有?刘能:

  • 瞎子

    帕森斯先生跨出旅馆,一个乞丐正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是一个瞎眼乞丐,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他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肩上还搭着一条褡裢。显然,他还卖点什么东西。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帕森斯先生心里升腾

  • 堂名恩怨

    光绪年间,昆曲故乡昆山城内兴起不少堂名班子,其中杨家桥的鸿庆堂后来居上,没几年工夫生意就超过了陆杏桥的永乐堂。这天早上,鸿庆堂班主杨仰洲刚沏好一壶茶,就听院门外传来一声三哥”。杨仰洲在家排行老三,所以认识他的人都喊他三哥。杨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