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父亲的茶盘母亲的酒

父亲的茶盘母亲的酒

收录日期:2025-08-08 02:20:06  热度:9℃

父亲一生不沾烟酒,却极爱喝茶,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不但每天必喝,而且必是浓茶。母亲却正好相反,不但爱喝酒,而且酒量惊人。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二叔不服,就和母亲专门比试了一把酒量。白酒1斤,两人均喝,下酒菜有点特别,仅三粒花生米,每人一粒吃掉后,剩下的那粒谁若忍不住先吃,就算认输。酒喝到一半时,二叔实在辣得难受,手就伸向了剩下的那粒花生米,结果不言而喻。自此二叔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跟父亲喝茶所不同的是,母亲虽然能喝酒,却并无瘾,除了一些特定的场合,抑或家里有什么喜庆事时,才免不了端几杯,平日里则基本是不喝的。不知是酒量果然够大,还是自己心有定力,反正从小到大,我没见母亲醉过。

都说夫妻结缘乃是互补,没想到我父母的互补居然如此另类,简直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之所以说他们本末倒置,不仅仅是因为喝酒,就连性格,以及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也基本是倒了过来。人情礼往,出头露面,这些理应男人干的差事,在我们家却换成了母亲。而父亲却只是埋头干活,家里大人孩子一旦有什么事情找他商议时,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说得对,就依你娘!然后继续干活,或者独自坐到一边喝闷茶去了。这话怎么听都像是《西游记》里沙悟净的口气。而母亲还真是有些“大师兄”似的本事,家里家外,杂七杂八的大小事务,她都能打理得明明白白。难怪“生产队”那会儿,母亲还风风光光地当了六年的妇女队长,而且年年被公社评为先进。

也许是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几十年里,父亲非但不以此为悲,反倒是对母亲越来越依赖,这从他看母亲时的眼神里就能读出来,那是只有对一个人打心眼里佩服才會有的眼神。说心里话,其实在父亲和母亲的婚姻里,母亲是有一点点强势的,但母亲很有分寸,十分懂得给男人面子。记得从小到大,家里只要来了亲戚或者我们几个的同学朋友造访,母亲就总是会把父亲推到最首要的位置,而自己则只管下厨上菜,完全一个贤妻的姿态。每每这时,父亲就会很男人地招呼母亲说:“反正又不是外人,你就过来入座吧!代表我陪客人喝几杯!”于是,母亲稍稍谦让两句,随后轻轻落座,席间话语极少,对父亲更是低眉顺眼,全无“妇女队长”的影子。

后来母亲对我说:“那是你爹疼我,知道我爱喝两口,才故意那样说的。”我心里不由一热,为父亲对母亲的那份细心而感动。

母亲对父亲也不含糊,只要是家里的条件稍有宽裕,她就会首先把买给父亲的茶叶提高一挡。尤其那个大茶盘,是在我尚未记事时,母亲去省城开会,一眼就相中了,随后不惜举债,花八块钱买了回来。自此,父亲就一直用它,从未换过。茶盘是铁质的,白底红花,特别是画在茶盘中心的那两条徐徐游动的金鱼,简直呼之欲出。不过,茶盘就是大的有点夸张,直径足有50公分,因为我记得每次喝茶时,父亲都会先搬出那张全家人吃饭用的小方桌,然后茶盘一放,立刻就将桌面全给盖住了。

父亲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动作,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每次喝完茶,他都要用抹布将茶盘擦拭得铮明瓦亮,然后再用一条白色的毛巾将茶盘连同茶壶、茶碗一并盖起来。尤其做这些时,父亲那一丝不苟的样子,简直就像在小心地侍弄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旁的母亲,每次看到父亲细心擦拭茶盘的背影,都会抿着嘴儿偷乐。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一直不怎么喜欢那个大茶盘,也许是因为它的个头太大,或者花色太艳,反正心里都一直在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挣钱了,一定要给父亲换一个更好看的茶盘。这个愿望还真在几年后实现了。

我19岁那年,因为在部队上参加一次歌咏比赛有幸获得二等奖,奖品是一套十分精致的景德镇陶瓷茶具,而更令我兴奋的是,居然还配有一个同样精致的陶瓷茶盘。拿到奖品的那一瞬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这套茶具送给父亲。

两个月后,我探亲回家。父亲一见茶具,果然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我赶紧拿出特意给父亲买的铁观音,好壶泡好茶,立刻清香四溢。我禁不住有些小得意,心想这回可终于能够换掉你那个难看的大茶盘了。

谁知等我一年后再次回家过年时,看到那套精致的景德镇茶具父亲虽然在用,可茶盘却又换回了他那个“御用”的。见我有些不悦,父亲憨厚地笑着,一时间竟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随后又赶紧向我解释起来:“主要是这个用顺手了,再说他又是铁质的,摔下碰下的也不太要紧……”

那个晚上,母亲特意烧了一桌丰盛的菜,父亲以茶代酒,我和母亲则盘腿对坐,喝得很是酣畅。我一激动,突然又想起母亲早年曾跟二叔斗酒的趣事,便逗她说:“娘啊!今晚上不如咱娘俩也斗上一回,儿子就想知道娘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臭小子,你想干啥?你娘都快六十岁的人了,你跟她拼酒!来,我以茶代酒,你一杯,我三碗,咱爷俩比。”还未等母亲开口“迎战”,父亲倒先急了。看着老爷子脸上那副孩子般认真的表情,简直像个“护花使者”!我禁不住“扑哧”一声乐了:“看把我爹吓得,儿子哪能那么不懂事,我是逗我娘玩呢!”

父亲显然是为刚才的“英雄救美”感到不好意思了,但还是自嘲了一句:“哼!臭小子,量你也不敢!”

于是,那个晚上,父亲和母亲爽朗的笑声,不但穿透乡村宁静的夜色,而且更穿过了岁月的重重帷幕,虽二十几年过去,至今念起,都恍如当下。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积淀,我也渐渐悟出了一些生活的真味。其实,烟火俗世中,最好的夫妻莫过于相互尊重和成全,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对方,才会设身处地的去尊重和成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喜好。就像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当年的结合,尽管是媒妁之言,无选之选,可他们却做到了真正的相濡以沫。几十年如一日地恩爱相处,其实正像是那个虽有些夸张却实用的大茶盘,日子的艰辛,生活的磨难也曾在它的身上留下茶垢和灰尘,然而父亲却懂得小心呵护并及时擦拭,所以历经岁月侵蚀,虽已褪色却依然洁净如初。

猜你喜欢

  • 班长令

    班长令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十八岁就当了兵,在部队一干就是好几年。这年秋天,老班长刘明服兵役到期,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军装。送别的时候,我心里挺伤感,却又有些欣喜。因为老班长一离开,就意味着要任命一个新班长。在我们班剩下的人中,就算我兵龄最

  • 神秘的“炮友”

    神秘的“炮友”这人不认识李志强三十出头,不抽烟、不喝酒,就爱晨跑,十几年如一日。这天晨跑,他却迎面遇见个怪男人,四十出头,貌不惊人。怪就怪在,这男人一跑一个拐。李志强刚想上前扶一把,却发现他不像是刚摔伤了。难不成是个瘸腿?瘸腿还晨跑?厉害!

  • 口头

    口头横山秀夫(1957年1月17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的小说家、推理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心理悬念的小说。作品善于深刻揭示事件背后的社会性,细腻剖析人物的心理弱点。雪江今年快六十了,在家庭裁判所做家政调解委员。这天,她接了一个离婚调解的

  • 茂腔与戏迷

    茂腔与戏迷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流传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无论是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茂腔实在是不好听。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听的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绕梦牵,个中的道理,比较难以

  • 该赔偿的是证人

    该赔偿的是证人刘金宝是个残疾人。这天一早,他开着残疾车路过村头牛塘河,见牛塘河里波纹翻滚,不住地溅起水花。刘金宝仔细观看,不得了,成群结队的鱼在水面游动。这么多鱼哪来的?刘金宝又往前张望,见村里的三好婆拉了一大车鱼,把鱼一箱箱往河里放。刘金

  • 一时糊涂

    一时糊涂佟新夫妻俩开了家纸板箱厂,专门生产各种规格的包装箱,厂子不大,连老板总共只有十个人。春节前夕,有个开服装厂的客户张老板,来到他们厂结清尾账。那张老板把两摞百元面额的钞票往办公桌上一放,说:“老佟,快过年啦,过来给你们拜个早年,顺便把

  • 早知如此何必当托

    【一】许广才喝农药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怎么会呢?刚才隔壁的二婶还见他乐呵呵地从菜市场回来,说是打酒割肉招待新女婿,二婶还和他打趣地说:“吆,闺女都找好对象了,打明等捋着胡子喝香油了。”广才也打着哈哈地说;“好好好,打明我把胡子留起来,专

  • 不该发生的事

    正在酣睡,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我想一定出了什么事,赶紧穿好衣服。开门一看,原是外村一位叫李冉的熟人,神色非常慌张。见了我就说:“王老师,今天登门求你了。”我说:“什么事?慢慢说,不要紧张。”李冉喘了口气说:“我村李支书的外甥和侄子去西河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