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白莲教创始人茅子元简介 茅子元为何创白莲

白莲教创始人茅子元简介 茅子元为何创白莲

收录日期:2025-08-08 01:46:17  热度:11℃

白莲教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就算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多数也是听过的。许多清初电视剧中,都有白莲教的设定在。

因为电视剧以及一些小说的关系,大家对白莲教的初始印象应当就是反清复明。除了这些,你们还了解更多吗?

其实白莲教不止在清初倡导反清复明,组织群众积极策划反抗清朝政府的活动。历史上很多反抗当朝政府的农民起义,打的也是白莲教的旗号。

而这个组织其实最开始创立的时候,真没那么多戏。白莲教演变到后来的情况,绝对完全出乎创始人茅子元的预料。

茅子元是南宋昆山县人氏,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十九岁的时候脱离红尘出家为僧。茅子元法名慈照,号万事休。

他初入延祥寺,跟随天台宗净梵学习止观禅法。后来因为仰慕东晋名僧慧远莲社遗风,在平江淀山湖创建白莲忏堂,编成《白莲晨朝忏仪》。这其实算是佛教的一个宣传文,目的在于劝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白莲社则是东晋名僧惠远,与慧永﹑慧持和刘遗民﹑雷次宗等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

这种情况,大概就和文人结社赋诗谈论时政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是在谈论佛法。因为又挖了池子种了一池百莲,所以称白莲社。

茅子元创建白莲忏堂,尊惠远为初祖,自视为白莲社的传人,所以他的白莲忏堂便被归为净土宗的分支,称白莲宗,也叫白莲教。

白莲教早期教义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因为经义简单,便于理解,所以传播速度很广。而且并不禁止教徒娶妻生子,所以很快愚夫愚妇转相证诱,聚落田里,皆乐其妄。

茅子元的白莲教发展很快,其徒号称白莲菜人,很有几分意思。不过后来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也被以食菜事魔的罪名被流放。流放到江西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传教。

绍兴三年,遇大赦可归京。乾道二年,宋孝宗在德寿殿召见茅子元,加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慈照宗主称号。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白莲教并不反政府,相反还很想得到政府封承认。而成为起义的旗号,被利用为组织起义的工具,也是因为教义简单。

简单的教义才能迅速在底层人民中传播,壮大起义势力。在元明清三代,白莲教都曾组织过农民起义。更是因为在清朝积极反清,而受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不过就算清政府再怎么压制,白莲教始终不息,到了嘉庆元年,更是组织了一场嘉庆年间规模最大的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

怎么样?通过本文大家是否对白莲教有了更多认识呢?

猜你喜欢

  • 冬天里的两个秘密

    弗兰茨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了亲人。他在医院住了两年多了,是洛里安大夫的病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冬天来临的时候,他已经连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靠人喂饭,洗脸。夜里他总是做噩梦,大声地说胡话,医生把他安排在顶楼的小房间里,房间的窗户

  • 我想,若有天国,那一定是天使的歌声……

    一个3岁的小女孩患有先天性肝脏坏死。这可爱且可怜的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日本中年夫妇,他们在郊外的村子里拥有自己理想的房子。要救小女孩,唯一的办法是在肝脏彻底坏死之前,有善良的人愿意为她捐献自己的肝脏。这对夫妇在医院和其他地方登记,希望在仅

  • 选择快乐频道

    快乐的人只记得一生的满足之处,不快乐的人只记得相反的内容。大约35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

  • 心态决定高度

    那时他还不是大师,只是一个到异乡求学的穷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他的生活困窘到了极点。一天,他画了一幅老虎拿到大街上去卖。一个外国的游客看中了他的画,就问他多少钱。他回答说,500美元。游客嫌贵说能不能便宜一些,他说不能,一点也不能少。游客还要

  • 生命银行

    四个20岁的青年去银行贷款。银行答应借给他们每人一笔巨款,条件是必须在50年内还清本息。第一个青年想先玩25年,然后用生命的最后25年努力工作偿还,结果他活到70岁都一事无成,死去时仍然负债累累。他的名字叫“懒惰”。第二个青年用前25年拼命

  • 不要只盯着缺点

    晚清名臣杜受田出身官宦诗书人家,其父杜为翰林院编修。在父亲的指点下,杜受田成为一众学子中的佼佼者。不过,杜受田却不想去私塾,理由是同学们都排挤他,老师也对他不满意,这让杜很不解。一天,杜拿出一个孤本字帖,让杜受田练习。上面的字大多生僻,而且

  • 最后的富翁

    50岁的诺克是个穷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从牙缝里省出钱来,坚持一个月买两次“慈善大派彩”。这天,他又买了10美元彩票,等晚上摇出奖来一看,竟然中了千万美元的一等奖!诺克高兴得跳了起来,飞快地跑进厨房,抱着妻子伊琳娜一阵狂吻:“伊琳娜,我

  • 等车

    “伙计,借点火使使。”一个浑厚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他掏出打火机,为那人点上。“太阳可真够毒的,是伐?”上海口音。公交车站台。八月。明晃晃的阳光。干燥的嘴唇。他并不富裕,在上海一家小公司工作,一个月两千的工资除去租房、水电费、吃饭,就已经所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