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靖难名将徐忠简介 徐忠是怎么死的?

靖难名将徐忠简介 徐忠是怎么死的?

收录日期:2025-08-07 20:29:11  热度:11℃

徐忠虽然是靖难时期名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属于中央军的阵营的。燕王朱棣起兵之后,徐忠在北平投靠朱棣,此后成为朱棣麾下大将。徐忠临战奋勇,百夫莫当,出入敌阵,率在众先,为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元年,刚刚登基,皇位还没坐稳的建文帝,就提出了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大政策削藩。为什么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呢?因为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与他的王朝都陷入了靖难之役中。中央军与燕军的争斗,使他根本无法他顾,别说提出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他能有一段时间放心军事上的成败,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在建文帝提出削藩之后,燕王朱棣作为当时位高权重的藩王,最终选择出兵,维护自己的利益,靖难之役爆发。

燕军一路势如破足,连破居庸、怀来,后来北平也落入其手。当时受中央委任,镇守北平的徐忠,在开平投降燕军,并随之南下对抗中央政府,攻取滦河。

朱棣在会州重新整编军队之时,徐忠受到朱棣重用,统领前后左右中五军中的前军。随后在郑村坝战争中,击败了接替老将耿炳文,统领中央军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郑村坝战败之后,徐忠随军攻下济南、沧州、东昌、夹河等地。因为在各大战役中,奋勇杀敌,军功卓著,所以后来封侯辅政。

徐忠杀敌之猛,世所周知。据说在有一场战役中,徐忠率军作战,手指不小心被流失射中。正在杀敌中的徐忠,选择的不是停下来拔下箭矢,而是直接将中箭的手指砍了。当时朱棣在上方观战,看到这一幕赞道:徐忠真壮士也!

在徐忠等将士的辅佐之下,燕王朱棣以诸侯王的身份和势力,推翻了占据中国,实力强悍的中央,将建文帝拉下马,自己坐上了皇位。

建文四年 ,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在此称帝,是为明成祖,开元永乐。新帝登基,而且刚经历了大战,自然是要论功行赏的。徐忠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白哦先,升为都督签事,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袭,并获赐铁券。

朱棣继位之后,出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迁都北京。当然说迁都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选址定址等等。如此大事,朱棣自然需要过问。而在朱棣巡视北京的时候,徐忠因为老成持重而被朱棣留给太子朱高炽,统领南京兵政,辅佐监国。

永乐十年,朱棣下令修建大报恩寺塔,徐忠受命担任监工官。

永乐十一年,徐忠中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封蔡国公,赐谥忠烈。

猜你喜欢

  • 老人的请求

    在邮局大厅内,一个中年人看见一位老太太手拿明信片在四处张望。过了一会儿,老太太走到他眼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个忙。帮我在这明信片上写个地址好吗?”“当然可以。”中年人保证道,并按老人说的写了。“谢谢,”老太太感激地说,“我不愿意求人,不

  • 我们是七个人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次碰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他问她有几个兄弟姐妹,她回答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两个埋在教堂的墓园里。”她每天晚上都携着点心和小碟子,到那墓园的草地上,独自地吃,独自唱,唱给在土堆里睡着的哥姐听。虽然墓

  • 玫瑰之香

    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气,他就把这堆土带回了家。一时之间,他家里竟然香气满堂。路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呢,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或是价格昂贵的材料呢?”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

  • 出价更高

    一名小镇牧师连续两次发现一位老人在布道时呼呼大睡,这使他感到丢面子。“那个老人是谁?”牧师悄悄地问一个每次陪伴老人来教堂的小男孩。“他是我爷爷。”小男孩答道。“孩子,听着,”牧师严肃地说,“如果你有办法让你爷爷在做礼拜时不打瞌睡的话,我就给

  • 刁难

    教师、小偷、律师三个人,去世之后一起来到天堂门口,由于天堂很拥挤,守门的圣彼得想了一招:来人必须经过口试,及格者才能被放进去。他先问教师:“因撞了冰山而沉没的那艘很出名的轮船,叫什么名字?”教师说:“泰坦尼克号。”圣彼得点点头,让她进了天国

  • 热心

    在上巴伐利亚的一个小城里,一位正在那里疗养的百万富翁丢失了一条非常心爱的小狗。富翁立即打电话给当地的报社编辑:“马上在你的报上登一则广告:‘名叫瓦尔弟的一条猎獾犬跑了。发现者将获得一百马克的赏金。’”第二天早上,这富翁想打听一下消息,给报社

  • 在阳光下曝光

    有一个人晚上开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这时绿灯已转成红灯,他心想反正没车,于是加速冲了过去,结果不巧被警察拦了下来,警察问他:“你没看到红灯吗?”“有啊!”他答。“那你怎么还闯红灯啊?”警察又问。他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你呀!”心灵小语:工作

  •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了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