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16:55:47  热度:11℃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书名、作者都被套了红,版面上还用突出大字介绍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可是小说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噩耗,这促使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的主角,高觉新的原型。

巴金时常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1936年起他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更为人熟知。

1949年7月,巴金到北平参加中国文协成立大会。闲时去旧书店淘书,他买了一本名为《人生》的小书,署名“巴金作”,是上海励志书社出版的。巴金在扉页上顺手写了几个字:“原作者不知为何许人。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书商真可恨!”

1952年,巴金作为赴朝创作组组长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巴金在前线备受关照,他觉得盛情难却同时又非常不安。领导机关常送来烟、白糖、奶粉等物品,他借口感冒没好索性戒烟。巴金这一时期的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文革”开始了,抄家。巴金家有一只小狗包弟,是全家的宠儿。街道上的孩子常来打门叫喊着要杀狗。巴金夫妇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了。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难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

巴金为他晚年的专职司机老彭的孙女起了名字。巴金说:“就取一个普通点的名字。生男孩叫彭大明,生女孩叫彭明英。大明、明英的意思,就是正大光明。做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做正大光明的人。”

猜你喜欢

  • 把自己过好,才能经营好婚姻

    先把自己活成理想的样子,再去遇见理想的人。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一切都解了锁,距离好的婚姻,就很近了。1周末休息,看一期电视情感栏目,正说两个刚结婚半年多的年轻人闹离婚。女孩子是那种标准的白富美,男的也很帅气,看上去很般配。可两个人新婚燕尔就吵

  • 父亲

    他一直是后知后觉的人,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上大学那年,他十八岁,从小城一隅步入繁华的大都市,眼前豁然开朗。面对藏书巨丰的图书馆、时尚典雅的咖啡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他有些茫然,张着一双孩童般的眼睛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一直埋首书本的他像一

  • 首富的人生从淘米做起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很不方便。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并记下。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

  • 爱的方程式

    徐卫平结婚三年后才发现自己娶了一个善妒的妻子。妻子喜欢掌控他的饮食起居,还喜欢查看他的行程表,以确定他除了工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时间搭讪美女或者和女同事一起吃饭。虽然妻子屡屡声称这是爱他的表现,徐卫平却觉得身心疲惫、无力招架。上周末,妻子带

  • 恰到好处

    周末,闺蜜和老公一起去看电影。电影票是几天前就在网上订好的,位子是他俩最喜欢的十排十座。两人吃完饭,慢悠悠地踩着点去了电影院。到了电影院门口,夫妻俩非常有默契,一个去取了票子,一个去买了爆米花可乐。快开场了,两人捧着两大桶爆米花,拎着两大杯

  • 多情到老情更好

    他一个人,走在想她的路上。因为我爱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18岁那年,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父母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四岁,是他舅父的女儿,一个裹小脚的旧式闺秀。五四运动后,逃离旧式婚姻,是潮流,更是时尚,像俞平伯这等风流倜傥的年轻

  • 驴、老虎和狐狸

    有一天,老虎走到森林边,见到一头驴在那儿吃草,可是老虎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他没见过驴,就很小心的走近驴。驴一抬头,见老虎走近自己身边,吓了一跳,可他马上镇静下来,抬起头对着打老虎说:“啊!啊!好一只肥大的老虎!我昨天吃掉的那只太瘦了,今

  •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有一年,作家川端康成家的隔壁搬来一个年轻人。有次,川端康成发现对方竟然顺手将别人放在楼外的一个花盆抱回了家,川端康成由此断定对方品行不佳。一天中午,年轻人敲开了川端康成的家门,想要向他借500块钱。川端康成明白借出的钱一定有去无回,可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