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小城里的教堂

小城里的教堂

收录日期:2025-08-08 02:44:34  热度:11℃

教堂高高矗立,在城市的街道,在乡镇的广场,在寂寞中见证了建造者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我所住的城市普莱斯顿,位于英国的西北部,面积很小,即使在英国,它也算小城。

2月的英国小城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记忆:阴雨、寒风、仿佛永远灰暗的天和盘旋在冷雾中的灰鸽。偶然有太阳稍稍灿烂的中午,狭小的街道却将光明分割开去,我由此特别信服了狄更斯,他为我们刻画的英国真的很英国。但对于因为喜欢莎士比亚而喜欢英国的天真派,如此的第一印象,起码是受到了刺激。

很难得到英国教堂数量的精确统计,一位卫理公会的牧师告诉我,去年圣诞节时,他的一个同僚步行走访了普莱斯顿的所有教堂,可惜他也不能说清教堂的数量。这位牧师那天出现在兰开夏中央大学附近的一座卫理公会的教堂。

卫理公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种,它在普莱斯顿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1755年,一位叫玛塔汤姆逊卫理公会教徒来到普莱斯顿传教,此后的几十年,纺织工业逐渐在小城兴盛,追求简洁和务实的卫理公会很快吸引了普莱斯顿市民,1817年,卫理公会搬进市中心第一幢公共建筑教堂活动。1861年,发了家的厂主们积极赞助教堂重新翻修,原来比较简陋的讲堂添加了玻璃天顶和厅前的巨柱。

如今,围绕这个中心教堂,卫理公会在普莱斯顿又发展出了11个教堂。有多少教民?1000多人。牧师说。

在英国,几乎看不到7层以上的楼房,所有高大醒目的建筑,便一定是教堂。英国的教会分不同派别。不同天主教会组织和不同的新教组织。教理不尽相同,教堂的风格也不一样。仅塔顶的样式,就有箭一般瘦长而尖,直刺苍穹的哥特式,有拱顶立柱尽显辉煌的,也有红砖砌造成凹凸状,以巨型大钟作为顶层标志的。教堂建筑内外都有精美的雕塑,更让人们迷恋的,还有教堂神秘的彩色玻璃。

兰开夏中央大学据说有2000名中国学生,中国驻曼彻斯特教育处的负责人说,这个数字有点夸张,但肯定有1000人以上。站在校园,四面都能看到教堂的尖塔,但实际上去教堂的中国学生并不多。这一点,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校大为不同。

一个多小时的仪式中,大家祈祷、合唱,再祈祷,再合唱。讲演的时候到了,儿童们进入另一个房间学唱歌。讲演的题目由讲演者自定。礼拜的程序中有捐献和喝茶的内容,我理解,大概有奉献和分享的象征意义。人们将钱装在一个小纸包里,放进托盘,捐献的数额没有限制,也可以不捐。茶很普通,有时会有小点心,大家围在一起,边喝边交流。

因为有几个中国学生,中午便设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活动。古德太太这时候显得尤其忙,她既负责给中国学生做免费的午餐,又负责免费教简单的英文课。其实参加她英语班的,只有3个中国学生。

托尼司堂牧师70多岁,驼背,白发,面善。在他演讲的时候,天顶玻璃正好将光洒在他的秃顶上。没有家庭婚姻,英国真正的牧师生活的全部内容与教堂紧紧系在一起,托尼司堂牧师的空间就是12个教堂。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教堂最有权威的行政管理长官德瑞克诺司也会出现在教堂,亲自主持圣餐和祈祷仪式。托尼司堂牧师那天的讲演题目非常现实,它实际上正是英国目前最流行的热点话题之一:英国教堂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另一个问题更为内在:英国教堂真的老了。这是我站在唱赞美诗的队伍后面最深切的感受。音乐悠扬,歌曲美妙得动人心魄,但是,声音是苍老的,因为,我发现,来教堂参加礼拜的,除了7个中国学生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3个40岁左右的家长带了他们的孩子来,所以又有了9个10岁以下的儿童。

托尼司堂牧师看到了这种青年人在教堂里的缺失,痛心疾首,他呼吁教堂要高举信仰、理解、学习和奉献的旗帜,要召集青年人在这面旗帜下。

但是,怎样才能让现代青年人走进教堂?趁着喝茶的时候,我向托尼司堂牧师提出了问题,他耸了耸肩,表示也很茫然。他自嘲,也许教堂应该有人撤销听讲的座位,用电子琴取代风琴,教大家跳迪斯科等等。

其实,很多英国青年从小就在教堂合唱团受熏陶,中学、大学一路下来,生活中的各种重大典礼都有教堂活动的参入。

然而,对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堂只剩下了仪式的空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连这种空壳也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礼拜的时间被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竞争挤占。

面对教堂活动的老年恐慌,已经出现了企图改变的努力。比如,一些教堂强化了音乐的成分;还有一些教堂在礼拜的讨论中加入了毒品、卖淫、同性恋这样一些与传统布道完全相悖的话题。

也许这种困惑和彷徨会长久地存在,因为生活的改变,因为时代的变迁。但是,美和崇敬已经深深地镶嵌在教堂飞扬的尖顶、精致的雕刻、染色的玻璃和古旧的石缝中。教堂高高矗立,在城市的街道,在乡镇的广场,在寂寞中见证了建造者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猜你喜欢

  • 父亲的守望

    父亲在说这一切的时候,显得非常平静,平静得仿佛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我回头的瞬间,看到母亲在门后抹着泪。 也许,生活中总有遗憾。有些爱,只能一生去守望。 我的父亲是位儒雅的知识分子,母亲则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但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好。到了谈婚论嫁的

  •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市里总能见到这样一类游走匠人——他们背着一个简陋的木架街行巷现,架子上分格装着些尺寸不等、厚薄不同的玻璃。他们一边走一边招徕生意:镶——窗户!镶—&mdas

  • 退伍的爹

    我从没想过,他老得竟这样仓促,躬身的样子已经像个老人了。 父亲几乎很少来上海,我也不喜欢回东北去看他。说不出为什么,仿佛黑帮洗底似的,不想和过去发生任何联系,我不说东北话,硬拗出一口上普”。 后来,我开了家小公司,生意做得最风光

  • 父与女

    他的女儿刚出生几天时,就双腿乱踹着不许大人给她绑襁褓带,亲戚们都说:这孩子脾气真大。他说:人家要自由,别绑了。”女儿是从会坐直接到会站的,死活不肯爬。别人都说这孩子拧,他说:挺好,做人膝盖不弯。” 那时没钱买婴儿车

  • 忘记我,便是你最好的报答一路开花

    一 王小贝来许庆生家第3个月的时候,送了许庆生一件让他热泪盈眶的礼物。 她把所有作业本上的名字都划掉了。她说她以后再也不叫王小贝了,她扬起骄傲的笑脸,认真地说:从今天开始,我正式跟你姓许,叫许多多。” 许庆生有点疑惑,问:你为什

  • 走进城市的父亲

    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除了会种地外,没有任何特长,但是,为了能让女儿生活得幸福,没有任何特长的父亲依然有勇气来到大城市,随身携带的,除了一床被褥和几件换洗的衣服外,还有那沉甸甸的父爱!一 父亲是个普通农民,但是,比较开明,用村里人的话说,我父

  • 礼物

    在他过生日前的两个星期,她就开始设计要送他的礼物。其实他什么都不缺,他年龄比她大,挣的比她多,送他什么好呢?他们好了快半年了,这是个让她很在乎的男人,她希望他们在一起的每个纪念日都能够过的有意义。可是,他好像有点不太习惯。为这个他们口角了几

  • 我送父亲进养老院

    一那天晚上,养老院打电话说父亲病重时,我正在参加同学聚会。当时气氛很热烈,我喝了不少酒,微醺中,我一边恋恋不舍地穿上大衣,一边和同学说:我父亲没事,我接到这样的电话不是一次两次了。”当我带着酒气赶到医院时,父亲已进入半昏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