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丁玲与陈明的忘年恋

丁玲与陈明的忘年恋

收录日期:2025-08-07 22:05:09  热度:11℃

我编过丁玲的集子。那个集子是陈明选编的。编辑得仔细认真令人吃惊。几乎每一页,都见到陈明的蝇头小楷。字写得极为工整漂亮,或改一个标点,或改一个错字,甚至全书的用字都做了统一。这样一部原稿,其实已经可以看见陈明对丁玲的一往情深。

陈明1917年出生,比丁玲小十三岁。他们在延安结缘。第一次认识是看话剧,陈明在台上演高尔基名作《母亲》里的“伯夏”,丁玲在台下鼓掌。后来陈明做了丁玲的助手。他们相恋后阻力很大,年轻的陈明因受不了压力而跟剧团里一名年龄相当的女演员结婚。新婚夫妇一起拜访“领导”丁玲。敏感的妻子从丁陈的眉梢眼角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相爱的人。这位通情达理的新婚妻子选择离开陈明而成全丁陈。他们苦恋了五年才结合,丁玲三十八岁,陈明二十五。

丁玲从1955年开始就落难,前后长达二十四年。陈明主动请求跟随她到北大荒,接受劳改。“文革”期间,一同挨打挨斗,一起到秦城监狱坐牢。他们一道经历的苦难没法在很短的篇幅里说清楚,假如没有陈明,丁玲肯定活不下来。

到了我在香港跟他们认识时,丁玲已是老态龙钟,而陈明才六十多岁,身体还很健壮。我亲眼看到陈明一手一只皮箱,健步如飞。陈明照顾年老的丁玲就像照顾一个小孩,肥腻的东西不能吃,糖也不能多吃。

在陈明面前,八十岁的丁玲像个小女孩,还会撒娇。我亲眼看见丁玲为了要吃路边的糖炒栗子而不停摇晃陈明的手臂,说:“不买就不走。”娇憨可掬。聂华苓也说,他们在爱荷华树林中散步,丁玲把头靠在陈明肩头,好像一对儿年轻恋人。

丁玲是1986年3月4日去世的。弥留之际的丁玲,梦中醒来,紧紧拉住陈明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你再亲亲我!”“你这辈子太辛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丁玲将陈明应该找个老伴写进了遗嘱,丁玲去世之后,陈明依照丁玲的遗嘱续了弦。

瞿秋白第一次见丁玲就给她八个字的评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再怎么“红”的女作家,始终都是一名寻常女子。

猜你喜欢

  • 父亲的语录

    父亲的学问不高,但嘴里却经常能冒出一两句自创的格言警句,让听到的人不由得为之一震。每当说起那些自创格言,父亲的表情总是很严肃,故作沉思状,让人觉得有些好笑,但笑过之后却对他的话回味许久。于是,几年前我开始在黄色的便签条上记录下父亲那些富

  •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前后遇见两件小事,一件只在几天之间,一件跨越了一年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了生活中带着犹疑甚至是敌意的提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因此,这里把它们记录下来。 第一件事 2011年2月2日下午13点35分,饭否的萌先生说了这样一件

  • 重新爱上自己

    一个朋友,在两三年的时间里, 由于境遇的变化,说出意思完全相反的话来。 几年前,她遭遇了人生的低谷,困窘接踵而至:相爱多年的男友,背弃情感;工作不顺心,离职去了异乡;父亲癌症去世;感情甚佳的哥哥,被人骗去一大笔钱 一时间,她

  • 有害的善意

    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会伤害到孩子尚待茁壮的自尊。 搬新家后,我喜欢在黄昏将近时依在阳台上,看城市的街道和熙攘的人来人往。 很是偶然地看到对面单元阳台上的目光,干净剔透,有些许寂寞搀杂,像年幼的鸟儿,落单在荒原,找不到将要

  • 请你记住他的好

    一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多水,因此,常常有救人和被救的故事发生。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季,武汉的某工厂组织青年职工到东湖游泳。当年轻人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嬉戏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位女工不留神游进了深水区,由于水性不

  • “为了家庭”这回事

    家庭,就是个人因为目的相同,于是决定合作,成为利益共同体。 老同学在半夜打电话给我,我早知道是诉不尽的一腔血泪。果然,她跟着他,很吃过些苦。两口子都是我同学,毕业那一年分配形势不好,她本可以回家乡的省会当公务员,但却为了他,跟到了

  • 有些事,年轻时不懂

    有那么几次,你开始厌倦读书,憎恶学校。你会觉得,外面的世界也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无奈,但你相信更多的是精彩。甚至,你佯装坚强地说:只要让我离开学校,我完全可以笑对风暴。 你是离开了。可是,多年以后,这一天,这一年,甚至这一生,你都会

  • 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

    我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进修的时候,我的导师Friedmen邀请我参加他女儿的婚礼,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女儿才19岁,大学还没毕业,而且她念的是印地语系,完全没有继承Friedmen的应用心理学衣钵。 后来在一次集体讨论过后我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