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

收录日期:2025-08-08 11:02:50  热度:12℃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猜你喜欢

  • 三个人的故事

    从前有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他们是好朋友,可是他们各自有一个毛病。张三的身上长有许多虱子,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很难受。李四的眼屎很多,常常把眼睛都遮住了。王五的鼻涕不大会儿就掉到嘴唇的上面,鼻子都揩肿了还是止不住往下流。他

  • 斧头山和铁枪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生活着两个神仙,他们都是大力士,是一对好朋友,整天形影不离。他们之中年长的神仙甲为兄,年幼的神仙乙为弟。两人有酒同喝,有肉同吃,真是比亲兄弟还要亲上三分。酒足饭饱之后常常演练武艺,甲使的是一枝铁枪,重六千斤。乙使的是两把斧

  •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大凡铁器,大致分可为两类。一是矛类,求锐求利,如矛、刀、剑、戟等;二是盾类,求实求稳,如盾、甲、锁、拴等;因而铸匠有时也会术业有专攻。有主攻铸矛类,就有主攻铸盾类。算是同业不同专吧!下面的故事便由此开始。很久很久以前,矛盾村里住着两个著名的

  • 纸衣太监

    明朝四司八局十二监合称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小德子深受司礼监秉笔太监毛成的宠信,在司礼监任管事太监之职。神宗皇帝初登大宝,传旨命大明各地够级别的官吏进京见驾。就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小德子更是兴高采烈,知道又到发财的时刻了。小德

  • 故斩三将

    “那就由大将军以律刑事吧!”樊哙、周勃、灌婴一看汉王面色严肃,有如此表态,感觉不对,急忙改口道:“汉王饶命,不念功劳,总得年同生死共患难多年也得救我啊!”汉王道:“给寡人说何用?岂不向大将军认错,也许免得一死!”樊哙、周勃、灌婴三将军很难为

  • 明修栈道

    樊哙、周勃、灌婴三人因不服韩信大将军,有意违背军纪饮酒并酒后狂言,他们认为韩信一个胯下匹夫,能把他们三个曾在汉王身边立过汗马功劳将军们怎么样?不料韩信军纪严明,按律行事,定斩不饶,眼看到了午时三刻,刽子手就要举刀行刑,汉王刘邦、丞相萧何赶来

  • 南郭新传

    话说齐湣王听竽与其父不同,偏喜独吹。南郭先生只有回家。他靠积蓄买了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还是精装修的,过得倒也悠闲自得。一日傍晚,南郭正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突然被一条消息引得大睁眼珠:登月协会在各界人士的赞助下于今日成立……南郭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 免死铁券

    皇上多疑,忠臣难做,难做也得硬着头皮,绞尽脑汁地做。明朝的李得禄为朱元璋建立帝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嘉奖李得禄,朱元璋赐给李得禄一块免死铁券,并说不论李得禄犯了什么罪,都可免一死。铁券赐给李得禄没几年,朱元璋就后悔了。因为朱元璋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