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正好

正好

收录日期:2025-08-07 16:41:56  热度:9℃

一次,去参加一家杂志的笔会,包吃住。早饭时,甲文友给乙文友盛饭。突然,乙叫停:“正好了,别盛了。”甲说:“再盛点吧。”乙说:“不要了,再多就浪费了。”

这样的正好,不多不少,没有贪欲,没有浪费……有的只是一种无言的美好。

这样的美好,多了,世界就会变得花团锦簇、柳绿花红,美不胜收。

一次,乘车回家。途中,有人想上车,售票员大声对那人喊道:“满了,不能再上了。”

在超载、超员满天飞的时代,一句“正好”,如春风一缕,让人耳目一新、清爽无比。

这样的正好,是对规则的自觉坚守,更是自律。

我常上街买菜。卖菜的是个老人。几次“交易”下来,我发现他的秤很准,从不短斤少两。一次,买完菜后,还余五毛钱。我说:“大爷,别找了。”老人说:“不行。正好的。这五毛,我不要。”

一句正好,透露了老人清澈的内心,竟如一块水晶,晶莹剔透、一尘不染。

这样的正好,哪能藏污纳垢?哪能滋生阴谋诡计?

一日读书,看到哲学家第欧根尼说的一句话: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人的特权。他本人就拥有这样的特权。一个水缸和几个物件“正好”符合他的追求,维持着他的生活。

可见,正好是一种境界。这样的境界,如树,不管它有着怎样的气象,都离不开根,而这根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根深才能叶茂。

猜你喜欢

  • 救不得的毒蛇

    东疙瘩村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叫张鹏举,平时走路都低着头,生怕踩死地上的蚂蚁。张鹏举有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大儿子经营“本草堂”药铺,二儿子在“美味居”酒楼当大厨。寒冬腊月的一天,张鹏举想去城里看看儿子,溜达着就上了路。经过一片小树林,张鹏举看

  • 师兄出马

    宋神宗年间,在京城任三品巡按的涂显槐奉旨南巡,路过归州,便想起顺路拜访一下师弟李道升,顺便欣赏师弟的画作。10多年前,在武当镇有个叫罗通的奇人,他开了一间“罗通道院”,专门招揽有灵性的门生,教授他们琴棋书画的本领。涂显槐30岁时,流落到武当

  • 老规矩破不得

    清朝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城有个“老孙羊肉铺”,老板名叫孙大年,六十多了,大家都叫他孙老伯。孙老伯为人友善、买卖公道,很受街坊的尊敬。眼看着自己年纪大了,快干不动屠宰的活儿了,便把在乡下同样开羊肉铺的儿子叫到城里来。孙老伯老来得子,这个儿子如

  • 伟大的朋友不溺爱你

    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你伟大的朋友呢?是因为他支持和接受你的行为方式吗?或者是因为他敢于抓你的痛处,并要求你做得更好?几年前,我经历了一次糟透了的签名售书活动,这让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懂得了朋友的真正含义。那次活动没有多少人参加,这是让任何一位作

  • 不完美的母亲,完美的爱

    中午,她又去学校的门口卖盒饭。隔老远,蔡小美就听到她在大声吆喝:“美味养颜,活色生香,营养搭配,保证干净卫生,都来买啊!”她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在嘈杂如潮的学生中,仍然能独树一帜。蔡小美不屑地想,说破大天,不就一个破盒饭嘛,难不成因为绘声绘色

  • 痴情鱼

    她和他相识缘于一对痴情的红鲤鱼。那时,她刚大学毕业,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着朝九晚五的班,由于一时还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因而,一到休息日,她便打点行李行走在乡村,尽情地放松心情。那一天,春光明媚,她扎着马尾松,一身牛仔,引吭高歌在黄绿交错的田埂

  • 沉默的父亲

    同学们常常用我的名字编歌谣讥笑我:“天福天福,过年无肉;天福天福,穷得没裤。”我很气愤。但他们唱的都是实话儿,我家里太穷。住在生产队废弃的仓房里,祖母、父亲和我相依为命。另外还有一群饿得吱吱叫的老鼠。父亲驼背又哑,他却也懂得疼我。父亲每次去

  • 大宋玉雕手

    一江南香梅镇有两个做玉器的大师,一个叫艾玉,一个叫杜虎。这年夏天,他们接到皇帝的谕旨,要两家各设计一件玉器,赢得皇帝青睐的将被封为“大宋玉雕手”。艾玉、杜虎两位大师铆足了劲,决心一较高下。这天早上,艾玉刚起床,就有人敲门进来,这人拿着一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