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龙年说龙

龙年说龙

收录日期:2025-08-08 03:52:36  热度:10℃

全世界所有的中国人,对龙都有好感。台湾作曲家侯德健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但如果进一步询问有关中华龙文化的内涵,一时也难以说清楚。

在龙年到来之际,探寻一下龙文化的来龙去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于龙的来历,一直是众说纷纭。

一是与蛇有关。原始时期,人们对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以至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

二是与鳄鱼有关。因鳄鱼有龙形,俗名“土龙”。中国古虫专家卫聚贤1934年在《古史研究》第3辑上最早说“龙即鳄鱼”。

三是与马有关。说龙的头与马的头相似,甚至认为,马有三份龙性。《周礼·夏管》中说:马八尺以上称为龙。

四是与闪电有关。古人往往把天下大雨视为龙在降雨,尤其是把闪电的形状,与龙的形状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打雷时“隆隆”的响声,与“龙”的读音十分相似,于是就把龙的来历,与天空中的闪电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原型的解读。宋代学者郭若虚说“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现实世界中没有的龙,之所以成了华人世界共同认同的文化象征,我想,正是因为没有的,不属于东南西北任何一方,才摆脱了地方、种族的局限,才能容纳了天底下华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象征。

龙文化的底蕴自不必多说,更为精彩的是龙文化不仅属于过去时,属于现在,还属于将来;龙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纳新的动态系统;龙文化将相伴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以往,历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身体叫“龙体”,住的叫“龙庭”,穿的叫“龙服”;在世间,人们又把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文臣称为“龙跃凤鸣”,考上状元的人叫“登上龙门”;在普通老百姓的风俗习惯中,龙文化更是无处不在:玩龙灯、耍龙舞、划龙舟,至今不断……

一种文化能为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接受,这就是融合的力量。

今天龙文化带来的吉祥、喜庆的氛围,对人身的压力是一种解脱,对美好生活是一种向往,以致年轻人结婚,盼的就是“龙凤呈祥”。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民族。我们心中的龙永远是那样的昂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不断奋进。龙的形象不仅给你带来喜庆,更给你一种力量。

所以,龙文化的核心就是融合、吉祥和奋进。

猜你喜欢

  • 战袍上的情诗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要赏赐戍边战士们衣物。为显重视,玄宗皇帝命令自己后宫的宫女们亲自缝制。衣服发下去了,一个战士在自己的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享年89岁,他的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乾隆虽是满族,但他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善于依照汉文化的理论去养生。他根据古代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制订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并依此而行,毫不

  • 咸丰皇帝为何只有一个皇子

    封建皇位继承制的原则是父死子继,立嫡以长。因此,历朝历代皇帝都把生育当成政治大事来抓,尽可能地充实后宫妃嫔,尽可能地生育更多的男性子嗣。清朝皇太极11个儿子,顺治帝8个儿子,康熙帝35个儿子,雍正帝10个儿子,道光帝也有9个儿子,唯独咸丰帝

  • 作画治病

    隋朝末年,隋炀帝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终于在晚年患上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太医官先后派了四五个一流太医,但都未能治好皇上的病。隋炀帝一怒之下,砍了他们的脑袋。其实,太医院里不是没能人。早先有个叫莫君锡的太医,生性豪爽幽默,不阿谀奉承,不追逐

  • 清朝皇帝会武功

    满族人在关外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因此,扬鞭策马,弯弓射箭,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必备的本领。加之努尔哈赤为狩猎和军事行动的需要,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民的必修之课。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万能骑善射的

  • “抠门”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虽然贵为皇帝,但赵匡胤仍改不了“抠门儿”的本色:皇宫里的窗帘是用最便宜的青布制成的,他的衣服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

  • 爱面子的皇上

    中国帝王的要面子,是天下闻名的。封建统治时期,贵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在这方面表现尤盛,他们为了维持“天子威仪”、“天朝中心”的面子,简直到了病态偏执的地步。公元前200年,刘邦即位第三年,以长安为都,萧何极尽财力,为刘氏王室大治未央宫。刘邦征韩

  • 皇帝的出气筒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相当强盛,因为“铁血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这对搭档配合默契、齐心合作。让人想不到的是,威廉一世常常在处理完公务后,满脸通红地回到后宫,显然是受了什么人的气。当实在忍不住时,还要乱砸东西,甚至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被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