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送汤

送汤

收录日期:2025-08-07 15:33:01  热度:8℃

送汤

我叫张明,是一个年迈的独居老人。家住在小镇的边缘,周围邻居都很少来往,孤独成了我生活中的主旋律。尽管如此,我依然想保持自理,尽量不给子女添加负担。

一个寒冷的冬天晚上,我突发高烧,浑身无力。我的胃口渐渐变差,但我并没有告诉任何人。第二天,我的病情更加严重,整个人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我开始担心起自己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我现在的状态。

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一声门铃声。我推门一看,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他紧张地递给我一个保温桶,笑着说:“叔叔,这是送汤的,是我们小镇社工的一项服务。希望您能喜欢。”

这名年轻人离开后,我满怀感激地打开保温桶。桶里散发着热腾腾的汤香,这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白菜豆腐汤,看起来非常美味。我小心地喝了一口,瞬间感到温暖流入心房。这一碗热汤,仿佛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寂寞冬日。

之后的几天,每天都有人送来不同口味的汤,有鸡汤、鱼汤、排骨汤等等。送汤的人总是不同,有时是一位年轻姑娘,有时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每个人都带着微笑,和蔼地和我寒暄几句,让我感到温暖和关怀。

渐渐地,我开始期待每天的送汤时间,这成了我生活的一大亮点。送汤的人变成了我生活中的朋友,我们有了聊天的机会,我也有了倾诉心声的人。

通过和送汤的人的接触,我发现这个服务是由一个来自社区的志愿团队组织的。他们了解到这个地区有许多独居老人,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他们决定开展这项送汤服务。

有一天,我见到了这个志愿团队的组织者,一位年轻的女士。我真诚地向她道谢,说:“你们的送汤服务不仅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到了温暖和关怀。你们的付出让我看到了社区的温暖之心。”

这个女士微笑着说:“叔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相信每个社区都应该有相互关怀和帮助的力量。通过送汤,我们不仅帮助了你们这些独居老人,也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乐于助人的快乐。”

我被她的话深深打动着。送汤不仅是给我带来了营养和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人间的温情。这个简单的举动,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希望,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从那以后,我和送汤团队的志愿者们成了真正的朋友。每次他们来送汤时,我们都会聊上一会儿天,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的陪伴下,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寂寞不再常驻。

送汤的经历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关怀与温暖并不需要奢华或复杂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举动传递给人。这个社区的送汤服务,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也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区,帮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有机会去送汤,送去关怀和温暖,让世界充满爱意和希望。

猜你喜欢

  • 梦知状元

    书生陈君自幼苦读诗书,最大的心愿就是考取状元。可屡次考取都无功而返,别说状元,连个秀才都没中过。祖宗留下的田产也被他变卖光了,都作了赶考的资费,生活日渐艰难起来。这一年年关将至,早上起来,妻子望着已见底的米缸,无奈地对陈君说道:“你去我娘家

  • 千年画缘

    张秀才爹娘死的早,是叔父,婶婶抚养成人的,难得张秀才文章写的好,人也是仪表堂堂,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秋试了,张秀才便收拾了行李,准备上京赶考。拜别了叔父,婶婶,张秀才便起程了,一路上风餐露宿,可怜张秀才身子单薄,哪经过这般折

  • 惊险的新婚

    秀才乔煜浪迹天涯去寻觅芳草。乔煜是清朝雍正年间浙江武康县人。他25岁时曾和柏家一个姑娘订过婚,不幸的是,柏姑娘还没过门就夭亡了。乔煜非常伤心和寂寞,打算出远门去寻求可以终生相伴的佳偶。乔煜走到安徽凤阳,在路上遇见一个道士。道士问他要到哪里去

  • 索命蛇画

    宁远城新任知县蔡子西这天早晨接到报案,说是手下捕快头目之一的丁二葵不知何故突然暴死在中。蔡知县于是带了仵作等一干人众匆匆赶到死者宅第,见自己的副手孙县丞已然提前到达,并且正在维持着秩序,免得看热闹的人破坏了案发现场。蔡知县向孙县丞简单问了一

  • 天下第一脚

    一、落 聘明嘉靖年间的一天,安福县街头刘府张贴告示:高薪招聘有铁腿功的师傅。刚从武功山学艺归来奔丧的韩卫,因给父亲办丧事花完了仅有的几两银子,还欠了财主一笔债,若到期还不清,妹子就要给财主抵债,于是便大胆前去应聘。出来迎接他的刘昌笑容满面,

  • 江公招婿

    从前,江边住着一个三口之家。主人姓江,妻子唐氏,女儿叫秀英。他们会种田,能捕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时间过得很快,这天,有人上门来提亲时,江公夫妇才意识到女儿秀英已长大了。这晚,江公和唐氏躺在床上谈起了女儿的婚事。唐氏不舍得唯一的女儿出嫁,说

  • 蛇郎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老爹爹和他的两个女儿。老爹爹靠砍柴为生,而两个女儿就在家里纺织做点家务活,虽然日子过的很清贫,但是三个人还是幸福的生活着。一天,老爹爹上山砍柴,在一处悬崖边他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柴禾,但是由于地势险要,至今没

  • 举人经商

    巧卖干柴清朝嘉庆年间,皖北有个举子叫于树青。这年他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最后连返乡的盘缠也凑不齐了,无奈之下只好寄居在齐化门旁的葫芦庙里,每天为僧人们抄写经书换碗饭吃。一个初春傍晚,有个游方僧,自称法号道空,想到庙里投宿。可葫芦庙本就僧多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