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朱元璋缘何杀光山东人:讨饭时受歧视

朱元璋缘何杀光山东人:讨饭时受歧视

收录日期:2025-08-08 01:23:21  热度:9℃

不过,每个人都有弱点。陈友谅比较狂妄,而朱元璋呢,则比较平易近人,他能吸引很多人帮忙。在军事上,朱元璋处于劣势,可在道义上,他却处于优势。可不,双方打了很久,最终,还是让朱元璋胜了。当然,朱元璋的胜利,更多地出自非军事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胜利了,就是胜利了。

接下来解决张士诚,那就简单多了,朱元璋几乎没费多少力气。

而后,朱元璋开始了与元军漫漫无期的战斗。

之所以说漫漫无期,是因为蒙古帝国,其领土太大了。国都北京,他们可以让给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建国,可以统一中国。但是,蒙古帝国还在大漠深处的某个帐篷里呢,他们的骑兵还时时刻刻威胁着朱元璋的国家。

为了国家的安宁,朱元璋不得不大把花钱,不停地派兵去茫茫沙漠,寻求与蒙古帝国的军队决一死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明朝,就没有彻底肃清过蒙古军队。

倒是在边境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譬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不仅会打仗,治理国家也不错。只是,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机会,皇帝继承人的资格,得他自己去争取。伯父和侄子,看谁狠!

他们俩相差十七岁,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一个长居深宫,一个久经沙场;一个靠柔情获皇位继承权,一个战功赫赫,却面临被削权的危险;终于,他们打起来了。一个说,不能杀掉伯父,而另一个却依靠一个和尚和一个太监,把侄子的皇位夺走了。他叫朱允炆,史称建文帝;他叫朱棣,史称明成祖,又名永乐大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这自不待说。

话说这乞丐当了皇帝,其做法自然与众不同。对于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他则大肆屠杀。为什么呢?这些人权力大,功劳大,就有可能功高盖主。想当年,赵匡胤,不也弄了个“杯酒释兵权”嘛。朱元璋可没有耐心搞那些人情味的东西,他干脆将这些人宰了,一劳永逸。后来,那些人中仅仅剩下汤和一人。汤和,那可是够义气的汉子。想当年,当头儿的他,就规规矩矩地跟在小兵朱元璋身后。但是,对于病入膏肓的汤和,朱元璋还是用一碗药结束他的生命。

要尊敬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极有可能升官发财,到时,他们知书达理,也许会提携一下你,说不定。乞丐呢,千万不能惹。如果乞丐高升了,对于歧视他的人,狠毒着呢。别说小人不会得志,乞丐朱元璋就成了皇帝,这就是明证。

对待兄弟,朱元璋都能那样,对过去得罪他的人,他更是睚眦必报。想当年,他讨饭的时候,经过山东地界次数多,受到的歧视也多。等他坐拥天下后,就命令大将徐达攻打山东,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杀光,狠狠地出了当年的一口恶气。此后,山东地界一度人荒,不得不从外地移民。现如今,山东好多地方的人,一问祖宗,他们会说,远在他乡呢。

猜你喜欢

  • 苏轼对联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

  • 悲伤的李白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

  • 李白与汪伦

    唐朝天宝年间,大概公元775年,这是个春光三月,接近四月的光景。天空中残留着淡淡的寒意,主色调毕竟还是阳光明媚,桃红梨白,春光无限。这样的季节里,泾川县令汪伦心情是愉快的,有两件事,汪伦自以为做的很好,事情十分顺手,这是他应该快活的理由。第

  • 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

  • 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

  • 朱棣装疯夺天下

    1398年,建文帝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刚一上任便出手不凡,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叔叔们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一时间人心惶惶。燕王朱棣虽未被削,但他心里明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皇帝已经在他的周围布满了眼线,自己的封地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

  • 王安石识破长江水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和苏东坡同朝为官。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却久难以除根。太医院嘱其饮阳羡茶,但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想到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便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 苏轼的“想当然”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试卷拆分后,才知晓此文出自苏轼之手,于是,他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