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最后一碗米

最后一碗米

收录日期:2025-08-08 09:41:22  热度:9℃

张奶奶的儿、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身亡,丢下一个三岁大的男孩张明。六十多岁的张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她一把屎一把尿的把

孙子拉扯大,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张明身上,希望张明能够早日成家立业。

孙子长大了,而张奶奶却老了。年迈的张奶奶该是享孙子清福的时候了,可相反,她还得为柴米油盐而操心。张明好的不学尽学

坏,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最近,张明迷上了赌博,赌瘾还很大,没有钱做赌注,他便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所谓值钱的东西就是张奶奶辛苦收回的粮食、养

大的几只鸡鸭和一头猪,他已经输光了鸡、鸭、粮食的钱,现在又要卖掉猪做赌本。张奶奶拦住张明,百般劝阻,让他痛改前非,不要

在赌了。张明根本不听奶奶的劝,他生气的把奶奶推倒在地上,赶着猪走了。看着张明远去的背影,张奶奶不禁老泪纵横,为了孙子她

吃了很多苦,可张明却……

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的赌,张明输光了那头猪的钱,走出赌窝他才发觉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他决定先回家填饱肚子,然后砸锅卖铁把

输了的钱赢回来。想着奶奶已端上桌的饭菜,张明不由得大步往家走。

走进家门,家里很静,以往的这个时候,总能看到屋顶飘出的缕缕清烟,而今天却没有,感觉很冷清。“奶奶吃过饭了吗?”张明

自言自语的说。透过快散架的木窗,张明直勾勾的盯着饭桌上的锅碗瓢盆,像饥饿的老狼看到羔羊一般,他跑进厨房,扑到桌上,迫不

及待的揭开锅盖,一股馊味扑入张明的鼻孔,锅里只有他一个人勉强够吃的饭,饭没有盛过的痕迹,看来奶奶没有吃过饭,饭菜是三四

天前的,已经馊了。

张明吞了吞口水,习惯的朝门槛边的椅子上愁了一眼,平常奶奶总坐在那里等他回家吃饭。他生硬的问道:“奶奶,饭菜怎么是馊

的?”张奶奶没有回答。他想:奶奶可能在生气。转过头来看着她,语气变得温和些:“奶奶。”她还是不应声,一动不动的靠在椅子

上,布满老茧的双手紧攥着半个干馍馍,双眼看着门外,却没有眨眼。张明走近奶奶,颤抖的手伸向她的鼻孔,他顿时惊住了,奶奶没

有了呼吸。

看着奶奶手中的干馍馍,张明明白了,家里的粮食都被自己卖光了,那没盛过的米饭是家里的最后一碗米,奶奶怕他不够吃,自己

只啃那个馍馍。

她静静的望着门外,好像在期盼着什么……

想起所做的种种错事,张明悔恨交加他跪倒在奶奶身旁:“奶奶,我知道错了,我对不起你。”他抱着奶奶的双膝失声痛哭了起

来。

张明没有发现,此刻张奶奶的鬼魂正站在门口,听到张明的忏悔,她笑微微的点点头,安心的离

猜你喜欢

  • 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

  • 华而不实的故事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

  • 后来居上的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

  • 后生可畏的故事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

  • 后起之秀的故事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

  • 汗流浃背的故事

    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 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 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 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

  • 鹤立鸡群的故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

  • 举一反三的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