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再造一个娘

再造一个娘

收录日期:2025-08-07 22:22:10  热度:8℃

父母也是儿女的脸面

蒋媛媛被分配与“八卦小喇叭”王霞一组,去社区为公司做抽样调查。按照计划,她们在晨练高峰时间找老头老太太们做问卷调查,然后赠送小礼物,任务就算完成了。

没想到,她的调查区域正好抽到自家社区。更没想到,父亲恰好在晨练的人群中,还和一位

气质大妈翩翩起舞!

父亲跳舞,蒋媛媛是知道的。他年轻时就是个小有才艺的“二流子”——奶奶语,说他不务正业,成天拉一把二胡。退休后又迷上跳舞,每天早晚都要到广场跳上一小时。一想到旁边跟着八卦王,蒋媛媛赶紧转身,假装不认识这文艺老头儿。

“媛媛!”父亲眼尖,停下了舞步。

蒋媛媛真想扭头对父亲说一声:“大爷,您认错人了!”

“这是我女儿!”父亲热情地给舞伴介绍。眼前的阿姨挽着法国髻,穿着白纱裙,淡妆恰到好处,微笑点头。不得不承认,到这个年纪还有这么好的身材、皮肤和气质,实在令人赞叹。但蒋媛媛心里不大舒服。不是因为阿姨漂亮,不是因为跳舞时父亲要搂着她的腰,而是因为王霞先狐疑后恍然大悟的眼神。

草草完成问卷离开时,王霞还一步一回头:“我还以为她是你妈呢!”蒋媛媛没吱声,脑子

里已把她大卸八块,再踏上一只脚,碾了又碾。她知道,整个公司很快就要传遍父亲和别的女人搂抱跳舞的消息,还会附带各种八卦分析。

儿女是父母的骄傲,父母又何尝不是儿女的门面!和所有好姑娘一样,蒋媛媛视荣誉如羽

毛,万分珍惜。而今有片羽毛沾上一粒沙尘,虽微小得看不见,却让她如芒刺在背。

自己的母亲自己“造”

蒋媛媛第一次认真观察父母。母亲看上去比父亲老好几岁,皮肤黝黑,几道很深的皱纹随

时在告诉别人:“我,老了!”最惨的是身材臃肿,又爱穿灰不溜秋的宽大衣服,跟神采奕奕的父亲走在一起真不像一对儿。三个人一桌吃饭,总是父亲和她说话,母亲和她说话,老两口很少直接交谈。

蒋媛媛有意把话题引到跳舞上:“我同事说你们肯定会得奖,跳得太好了。”父亲的眉毛跳了一下,含糊地应:“尽力吧。”她注意看母亲,面无表情。但父亲匆匆扒完饭出门的时候,她重重地顿了下碗。

母亲年轻时相貌清秀,但近郊菜农出身的她,字不识几个。蒋媛媛猜想,心思细腻的父亲对这样的婚姻是有遗憾的。不然,他也不会成天往外跑。除了过年走亲戚,父母从不会像别人的父母那样出双入对,更别说手挽手逛街散步。

蒋媛媛一直将这种家庭格局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与父亲一起嘲笑母亲的粗陋,她觉得这是家人间的幽默,却从未想过母亲是否接受这样的方式。而现在,从母亲顿碗的动作里,她突然读懂了母亲的忿闷,在这个家庭里的孤独、无奈。

对于父亲热衷跳舞,连偶然路过的同事都会说闲话,更何况四邻六舍。再粗线条的人也不会毫无感觉。母亲的木然里隐藏着多少心酸!做女儿的心里生出怜悯和愧疚,决意改造母亲。

可母亲并不配合。一听烫发要几百元钱,她转身就走,还数落女儿:“你有钱存起来,这么大岁数也不急自己的事!”两道文过的眉毛生气地竖起——年轻时,她也试图让自己保持美丽,努力接近丈夫的世界。可现在,她连那根弦都没有了。

买件显年轻的衣服总可以吧?母亲一看价签就连连摇头,快步走出商场。

蒋媛媛生气了,脱口而出:“你看我爸,看起来比你年轻好几岁,天天在外头跟花枝招展的老太太跳舞,你就不怕有点啥?”

母亲怔在商场门口,眼泪流了出来。那一天,蒋媛媛才知道,父亲在四十多岁时,差点就“不要娘儿俩”,跟别人走了。

蒋媛媛难受死了,发誓一定要将母亲改头换面。

气质老太这样炼成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得到女儿的理解与正面支持,隐忍的母亲决定迈出这一步!她想要改变,不是想挽回丈夫的心,而是想要努力成为女儿的骄傲,证明她娘要是振奋起来,可不比那些跳舞的老太婆差。

父亲是突然看见母亲变化的。有天吃晚饭,他突然问:“你做头发了?”

母亲的头发染了色,护理过,还在“流行美”买了昂贵的发饰,有空就去换个发型。蒋媛媛陪着母亲去买了几身时髦的新衣服,去美容院保养皮肤,还教她化精致的淡妆。改变的不只是发型、外貌,母亲,正在经历质的变化。

蒋媛媛说:“让我妈也去跳舞吧。”父亲回答得很不屑:“她去南门跳差不多,我们这边,没人举得动她。”

南门,一群老人每天跳很简单的民族舞,不需要与人配合,只是简单的步伐和动作。而父亲的舞蹈队,不仅有名字,还请了老师。

蒋媛媛嘟着嘴,心里却另有盘算。她去了老年大学,为手巧的母亲报了纸艺班。沾上“艺”的,总能熏陶点艺术气质出来吧?然后又给母亲报了个剑术班练形体,母亲走不来娇媚路线,英姿飒爽更符合她的气质。

母亲最初不乐意,上了两次课后高兴了,成了班上最刻苦的学生。她不再每天围着厨房转,变得比父亲还忙。有时父亲回家没饭吃要抱怨,她也不恼,匆匆安顿好他又忙去了。有次父亲又埋怨,她温和地说:“我尽量安排好时间,但有些事你也可以自己做。”

这是一个敢于和父亲争执、开朗和善的母亲。这个差点放弃自己的妇人,终于选择了不放弃,要追上伴侣的步伐。

蒋媛媛知道,要母亲靠练剑减去身上堆积几十年的赘肉、靠做做手工高雅起来,无异痴人说梦。不过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乐趣,变得健康、豁达,这样的母亲已经很美了!至于她能不能成为父亲的理想伴侣,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是我老伴

蒋媛媛也开始自省,都说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纽带,但这些年她除了工作,就只知道约朋友们外出疯玩,从未将心放在这个家里,更从来没有组织父母搞过一次家庭活动。

周五,她特意预约父亲,周末带她和母亲去踏青。被父亲当场拒绝:“我还要练舞呢!”

蒋媛媛知道,父亲是抗拒和母亲一起出游,至少是不习惯。

“可惜了!我有个大学同学也会一起来踏青。男的!”蒋媛媛故意不好意思地低头抠手指:“不过,有我妈给我把关也够了!”

女儿要带男朋友见家长,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父亲慌了神:“没我的同意怎么行?”

结果,当然没什么男同学。父母对这个临时被叫去加班的男同学颇有言辞,一个劲儿提醒女儿要再三考察他的人品。

“我还没准许他当我男朋友呢。”蒋媛媛将父母一手拉一个:“别为他糟蹋了这么好的风景。我们一家人难得一起出游,今天好好拍几张全家福。”

拍完照,蒋媛媛将相机拿到父亲面前:“看我妈多时尚啊!您这发型也太土了!”

父亲将信将疑地摸出老花镜戴上,仔细端详照片中的自己。母亲听得出,女儿是故意数落父亲,给她加油鼓气。

“要不,你抽空教我跳跳舞?”母亲趁机再向前跨了一步,语气中没有一丝请求,而是要求。

或许是不好意思再三拒绝,父亲这次勉强同意了。

母亲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家庭舞蹈课,学得异常认真,一有空闲就自己练习。

父亲私下跟女儿八卦:“你母亲粗胳膊粗腿的,跳起舞来还真有范儿,拿得出手!”

“爸,永远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蒋媛媛拍着父亲的肩装过来人:“舞伴可以随机选,但老婆是自己选的,不是谁都可以当我妈,您说对吧?”蒋媛媛相信,父亲听得出话里的含义。

后来,父亲换舞伴了。他带着母亲一起去了南门跳舞。在一群老头老太太中间,母亲胖而灵活的身姿异常打眼,常有路人驻足围观。父亲总是得意地指着母亲说:“这胖老太是我的学生,她是我老伴!”

猜你喜欢

  • 毛泽东巧改对联

    沙田戏台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东沙田万寿宫门前的圩坪上。台柱上有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据传,这副对联还有一段历史。早饭前,毛泽东带着陈奇等几个营、连干部来到戏台前。毛泽东看到戏台两边各立着一根柱子,对陈奇说:

  • 曲为弥缝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很想给他提出来,但碍于对方比自己年长二十岁,不便直说。一天

  • 古代官员自题楹联

    厚待百姓楹联:明代大臣张津任户部尚书之时,在浙江省海宁县谯楼上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下联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张津用这副对联告诫自己的属下为官者要宽厚对待百姓,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贪

  • 妙联救人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r

  • 对联

    从前,某镇一家三兄弟从外地学艺归来,商量开店做生意。开业前,他们商量着在店铺前贴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的人家”,横联是:先斩后奏”。四邻见了,纷纷称妙,夸这副对联既恰如其分,

  • 郭沫若巧对对联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

  • 由对联引发的故事

    二十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春天,我闲逛到虹口区的一条大街,看到有一家新开张的大酒店,很气派,招牌上的店名——三点水”大酒家。当时我感到新奇,走进大堂,服务生笑脸迎客招呼我坐下。我问经理可在?她马上进去,不一会,

  • 对联小故事

    华罗庚的妙对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