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元好问的生平简介 元好问有哪些作品?

元好问的生平简介 元好问有哪些作品?

收录日期:2025-08-08 03:57:13  热度:9℃

自古以来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词,但最为脍炙人口的,却莫过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却不知它出自何人之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所作的。

其实,写出这句话的人,名叫元好问,金朝末年人士,写下这千古绝句时年仅十六岁,他之所以有此痛彻心扉的感悟,是因为他上京赶考途中遇见的一件事。

金章宗泰和五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碰到一位捕雁的猎人。

二人很有缘分,正好同行了一段路,这个猎人就找元好问搭讪聊天,他对元好问说:今日我运气太好,一上山就捕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大雁逃脱了,我没射中。

元好问见猎人手中提着两只大雁,便指着它们说:这不是有两只吗?

猎人说:我真的只射中一只,另一只是自杀的。我将那只大雁射下来以后,那只逃脱的大雁在天空盘旋,悲鸣不止,紧接着我就看见它投地而死了。

元好问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他听了非常震撼和感动,就从猎人手里买回了两只大雁,把它们葬在了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字,提笔写了《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十六岁就能写下如此绝句的元好问,自幼聪慧,相传他七岁便已经能写诗了,在当地素有神童之誉。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元好问是文坛上最活跃的人。

只不过,元好问虽有才,但他的科举仕途却极其不顺。他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十六未中。十九岁又考了一回,却依然榜上无名。二十三岁,元好问再次去考,仍未考中。

后来,元好问在三十二岁时终于高中进士,但他却被诬为元氏党人,气愤至极的他便没有入朝为官。三年之后他重新考科举,才在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十年后,金朝灭亡,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时才重回故乡,从此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终年六十八岁。

国亡后,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留下诸多旷世之作。

猜你喜欢

  • 放下最笨的亲情

    1。不受欢迎的奶奶暑假,奶奶要来了。她还没到,家里就起了硝烟,妈妈和奶奶关系处得很不好,据说当年奶奶相中的是和爸爸同村的姑娘,曾强烈反对父母的婚事,他们结婚时奶奶没给彩礼,连面都没露,之后多年没走动,直到我3岁。母亲常对父亲说:“刘常书,你

  • 只欠母亲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1955年8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我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但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8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

  • 七块红烧肉

    我13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妈,我来挑一截路。”“

  • 陪他笑着变老

    我离开家已有很长时间了,依稀记得爸爸是那么生龙活虎、风华正茂。第一次发现爸爸变老是在我回家跟他一起包饺子时。我漫不经心地说着话,一转头,看见他松松垮垮的下巴和严重下垂的眼角。爸媽离婚好些年了。爸爸永远不认为自己有错,甚至不认为妈妈离开他之后

  • 每口锅里都满溢着母爱

    母爱,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最能勾起自己回忆的画面。而我每每提起母爱,总是不由自主地和锅联系在一起。1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能填饱肚子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母亲做饭的手艺在村里是有口皆碑,同样的黑面,母亲在发好的面里加上两个

  • 父亲的一次远行

    说是远行,目的地其实就在市区,与家相距不超过100公里,可父亲没有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了,所以说“远行”也没有错。我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我都19岁了。父亲非不听,一定要送我去。从我接到市里一所三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他就一直忙个不停。印象里,

  • 秘密本子

    妈妈动手术的前一天下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看到旁边的小陈(妈妈的同室病友)被医生推进手术室了,不免有些担心,怕自己进去手术室万一出不来了,那该有多遗憾。有些事我想和你说一下,其实要说的我都写在你教我用微信的那个本子里,你看一下就好了!”妈

  •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