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大善常常隐身

大善常常隐身

收录日期:2025-08-08 04:45:08  热度:10℃

1919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不久,就乘轮船去了美国。然而,林语堂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还在船上,他的夫人廖翠凤就患了急性盲肠炎,到达美国后不得不动手术。在美国开刀住院得花许多钱,他们所带的那点盘缠根本对付不了。林语堂只好给胡适拍了一个电报,请求帮助。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工作了一年,然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当时,清华那半个奖学金停发,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快用完,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

1923年,林语堂通过了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考试,回到祖国,他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

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瞧,这人》一书里讲的。胡适没有在任何场合张扬过这件事,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写过,晚年的林语堂却执意予以披露。林语堂说:这件事,已经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虽然那笔钱,我们慢慢地还上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胡先生对朋友的这份“无声援助”。

我查了胡适的简历,他是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1919年的时候没有出任行政职务,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担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虚职,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语堂回国后到北大教书,不过是为了放一个烟雾弹,让林语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资助的确出自北大官方,而非他个人。胡适知道:林语堂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如果让其接受自己的资助去美国留学,他内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安;一旦把这种资助说成是官方行为,林语堂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

善不分形式,只要不损害施善对象的利益和尊严就值得我们敬重;但胡适施善时不图任何虚名,千方百计让感人的真相隐身,生怕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这样的善无疑抵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称得上是一种大善。

猜你喜欢

  • 咖啡.灰

    蔡先进是在一家咖啡店的门口遇上蓝美丽的。 夏日的午后不是一般的热。 蔡先进匆匆走过这边,脸上分明是带了些汗,神情多少带了几分狼狈。蔡先进在看到蓝美丽的第一眼时,是意外的。同样,蔡先进从蓝美丽脸上,也看到了意外。 算起来,从大学毕业至今,应该

  • 大妈发威

    牛大爷今年刚退休,在家闲着无聊,便和老伴一起在路口开了一家便利店,做点小生意。 这天,老两口正准备关门打烊,忽然从门外闪进来一个人。这人把帽檐压得很低,只露出半张脸,下巴上横着一道刀疤,最要命的是他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一瞧这架势,牛

  • 去星巴克装蒜

    在星巴克冒充一个有身份的人,是行为艺术的一种。装蒜也是艺术,是艺术,你们懂么! 行为艺术少不了道具,以下是我为大家开具的道具清单: 首先你必须带一本杂志,中文的杂志一律P!必须是英文原版的!什么?《Reder‘ Det》(《读者文摘》)?我

  • 别墅的主人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枪口。郊外一幢豪华的别墅内,一个身着浴衣的男人坐在壁炉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食物,还时不时地往杯子里斟点葡萄酒。他伸手拿起一张唱片,想往电唱机上放时,门开了,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走进来。“请原谅,门没关。”来人说

  • 报警

    一天晚上,乔治发现几个鬼鬼祟祟的人正在他的仓库里偷东西。乔治赶紧蹑手蹑脚地回到卧室,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警官先生,我家里有贼了!”警官问:“是在你的屋子里面吗?”乔治回答:“没在屋子,在仓库。”然后把刚才看到的一幕跟警官描述了一番。警官停

  • 窗台上的马丁

    马丁从办公室窗口的偏身往下看,不寒而栗。从他身处的20楼向下望去,街上的人小得像蚂蚁一样,但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他已量了,水泥窗台有一英尺宽,足够让人爬上去贴着墙挪到隔壁的办公室。马丁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拉下窗子,随着弹簧锁吧的一声,窗子就锁

  • 我是教授请让路

    我认识一个大学教授,他在省内颇有声名,人有些高傲,凡事必要争先,连去洗手间也要如此。所以学术圈内一起出席某个会议时,大家对他都是客气有加,怕一不小心惹怒了他,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他对如我之类的无名小辈还算温和,知道我再努力20年怕也赶不上他

  • 让罪犯无处遁形的生物密码

    作案时,罪犯往往注意不留下自己的指纹,殊不知耳朵、气味、体温都会暴露他的身份。 在电视、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警方用指纹或dn寻找罪犯,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警方不断开发出新的手段来破案、缉拿真凶,让罪犯难逃法网。 耳纹让连环杀手现身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