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农村殡葬习俗的是与非

农村殡葬习俗的是与非

收录日期:2025-08-08 06:21:55  热度:9℃

农村殡葬习俗多种多样。有些是悼念死者必须的形式,寄托活人对死者的哀思,是一种传统的殡葬文化。但有些就带有迷信的色彩和游戏的成份。社会对此褒贬不一。

在四川某个乡里,有一家贫苦人家,老人已经98岁了,膝下有五个儿子,下面还有孙子女、曾孙子女和玄孙子女,一共有三四十人,要不是几十年前就搞计划生育,儿孙更多。这不是四代同堂是真实的五代同堂,一家人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人们都说这个老人是名符其实的儿孙满堂,多子多福。

在这个老人100岁的那年去世了,一大家子好几十个人,不管是在本乡本镇工作的,还是在外省外国工作的都得回来当孝子,为老人吊孝,送老寿星最后一程,这是习俗。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一般情况灵柩要在家里停放三天,在这三天中要请道士做道场,道士要为死者颂经文,念祭文。祭文是什么?在城里就叫悼词。这个祭文可长可短,就看去世者在生前对人、对事、对家、对社会的贡献和名望。这个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在整个祭吊过程中道士前后要念祭文三次,每次都是一个多钟头,念祭文时儿孙们都得一齐跪在灵柩前面,一直跪到道士把祭文读完。当时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个老人的大儿子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也是年老体弱的人了,在念祭文时都是自始至终虔诚的跪在地上。在第二次念祭文时就晕倒在场。等第三次念祭文时他还要去跪,大家都劝他不要去跪了,心意走到了就行了,你就抬个凳子来坐着陪儿孙们跪就可以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去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出殡送葬也是殡葬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非常热闹的。

在一些地方,一般情况,在出殡送葬的路上,拿花圈的走在前头,有的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花圈,就有几十个上百个人拿着走在前面。花圈后面接着就是孝子、贤孙,有多少人就要去多少人,有的人拿灵牌,有的人打着引魂幡引路、有的人拿哭丧棒。在孝子队伍后面是棺材,抬棺材一般是八个人,在棺材后面还有一个专门撒五谷和纸钱的人,在路上不断地向棺材上撒五谷和纸钱,边撒边喊:“去啊!去啊!”紧接着就是敲锣打鼓的道士,再后面就是家属和前来参加送葬的亲朋好友,从前到后排成长长的一路,长的有一里多路长,哭喊声和锣鼓声交织在一起,甚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如果墓地离家较远,抬棺材的人在路途中往往要休息,休息时棺材不能着地,必须用打杵撑着,在休息时大家都要停下来等着,孝子们停下来后要向后转,向着棺材跪下,等抬棺材的人开始走了才能起来向前走。抬棺材的人休息多少次,孝子们就要跪多少次。不管是泥泞路,碎石路还是水凼子,都要就地跪下去等着。

如果平时你对得起死者,是真正的孝子,那么抬棺材的人就尽量少休息多赶路,孝子跪的次数就少一些、时间就短一些。相反,如果是个不孝子孙的话,抬棺材的人就在路上多休息,让你多跪几次。

某镇有个镇长,官没有七品大,可架子大得很,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对老百姓和自己的父母经常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许多乡亲都在背地里咒骂他,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习惯他当然也要回家当孝子了。在道士念祭文时他躲得无影无踪,人们也不太在意,只认为他有事去忙去了。在出殡的路上,抬棺材的人在路上休息时他就不跪,抬棺材的人就长时间停下来,你不跪就不走,参加送葬的人很多,都很愤怒,对镇长的行为极为不满,大家都在喊:跪下、跪下。在众人齐声吆喝:跪下、跪下……的情况下,镇长这才不得不乖乖跪下去。

在人们心目中你一个小小的镇长算什么狗屁官?連七品芝麻官都不是。在世间,不管你地位有多高,功劳有多大,再大的官,哪怕你是皇帝老儿也大不过自己的父母;在父母面前不管你岁数有多大,儿子永远是儿子,哪怕你有七十岁、八十岁了,你还是儿子,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任何不孝的行为都要受到人们的谴责。

在农村还有的地方在送葬出殡时还要在棺材上栓一只大红公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说法各地不一,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亡之后灵魂找不着去阴间的路或者是找不着应该去的地方,用这个大公鸡引领死者的灵魂到阴间报到去,或者是可以引领死者的灵魂到阴间去当官或者是今后投胎到好的人家和地方,所以这只鸡就叫住领魂鸡。

在农村还有这样的情况,(不过话就说远了)有的人家小儿子快死了,不省人事,认为他的魂被鬼引去了。有人就拿一只大公鸡出去,边打公鸡边喊:儿子回来哟、儿子回来哟……从外面把儿子的魂喊回来。这叫招魂。能不能招回来,人们都这么做。

有的地方,在送葬出殡的路上,有一个人在棺材后面除了向棺材上撒五谷和纸钱之外还同时要撒红包,这是送给死者去阴间用的粮食和钱。当然不用说这红包也是给死者的啦。这红包掉到地上可就有人去捡了,不捡白不捡,谁捡了就是谁的。抬棺材的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哟。当有的红包飞到他们身边时,不是用手去抓就是用嘴去唅,那么落到地上乍办呢,你总不能把棺材放在地上去捡嘛,想要的话就只有用足趾去夹了。

有一支送葬的队伍要经过一个悬崖上边,悬崖有五米多高。悬崖上有一段路很窄,八个人抬起棺材打挤一点刚好能过得去,抬棺材的队伍经过这里时,撒五谷的人照样撒五谷、纸钱和红包。一个人在用嘴去唅红包的时候失脚掉下悬崖,抬棺材的八个人是一个整体,一人失脚后其余的人也稳不住阵脚,八个人連人带棺材一齐掉下悬崖。抬棺材的人当场被棺材压死两个,受重伤三个,棺材摔得五零四散,死人的颈子被摔断,头滚到一边。呜呼!丧剧没完又加悲剧。你看这悲剧又如何收场哟。死者的家属告抬棺材的,抬棺材的告撒五谷的,撒五谷的告那个见钱眼开用嘴去唅红包的,唅红包的人已经死了,死者家属又去告埋丧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

丧葬最后一关就是入土埋葬,死者家属或者死者生前预先要告诉道士,墓地选在什么地方。这是历代帝王和百性都很重视的问题,都要选择风水宝地,因为有一种说法:祖坟葬得好,后辈儿孙就会发达兴旺。所以人们都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条件选择好自己的墓地。有的人还活着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好并修建好了。

在四川一个丘陵地区有一农家,他家附近有一座孤山,像一个很大的锥形,相对高度200多米,比周围的山都高,人站在山顶上向四周一看,那真是一览无余。除一边是陡崖外,其余三方都是五六十度的不规则的陡坡。

这山就是这个农民的,死者生前就找道士观察过,说这个山顶就是一个作为墓地的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生前就留下遗属,死后要埋葬在这里。

这个农民死后,家属给他制了一口楠木的大棺材,少说也有五六百斤重。埋葬的那天,人们把棺材抬到山脚下就犯愁了,怎么抬上山顶去,靠八个人抬是根本抬不上去的。有的人就出主意,棺材下面用滚筒滚,人站在山上面拉,又有的人说,在棺材下面垫滑杠,这些办法都式过,都不行,因为山坡很不平整。又有人说,采取蚂蚁搬家的办法,把棺材抬到肩膀上,棺材周围能站多少人就挤多少人,一起往上抬。实际施行起来,前面抬的人不好使劲,后面抬的人吃不消,因为坡陡,棺材的重量大部份都分解到后面去了,并且棺材在两侧人的肩膀上一直向下滑动。这不行,那不行,在场的人都被难住了。在大家为难之时,一老者从此经过,了解了此情况以后,建议把棺材拆开来,遗体和棺材分别抬上山去以后再组装。这样一来遗体就只好用人背了,好在当时正逢冬季,遗体没有腐烂,但还是没有人愿易背,最后只好由孝子们轮换背,才将遗体背上山去。真是死人折腾活人哟!

社会在前进,旧的殡葬习俗也要改,现在城市里实行火葬就简便多了,值得提倡。

猜你喜欢

  • 侄儿的搬迁喜宴

    建新房搬新居叫乔迁,而在我们农村叫“跑梁”。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建一幢新房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有的家庭一辈子能建一次新房就不容易了,有的甚至一辈子也住不起新房,一生都住在祖上留下来的旧房子里。我父亲就一直想为我们兄弟几个建一座小楼房

  • 哀嚎

    下班了,小刘摸着兜里的一叠钱,兴致勃勃的朝金店走去。每次老婆逛街都会在那个柜台前流离往返,今天是老婆生日,自己一定要给她个惊喜——把那条项链买下来送给老婆。走到单位门口,一阵凄厉的哀嚎声传了过来。小刘朝声源一看,一只母狗被拇指粗的铁链拴着,

  • 爸爸哪儿去了

    也不知为什么,总是在我睡意正浓的时候,被狗蛋揪着耳朵弄醒,随后就是一张圆乎乎的小脸蛋凑过来,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二姐,二姐……”醒了,就再无睡意。狗蛋松手放开我的耳朵,转过身从枕头下面摸出一只小手电,玩弄起来。我钻出被窝,没看到大姐和妈妈

  • 那些心痛,早已轮回

    我曾经以为,那些让我痛彻心扉,歇斯底里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忘记的。直到现在,我才知道,那些破碎的梦,就像风起落叶般,早已淡忘在某个季节的角落里,徘徊,碎裂,消失……——题记我是个独生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习惯了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一个人

  • 远去的铁匠铺

    在童年记忆里,老家有一位姓许的铁匠铺,因为铁匠铺离家很近。天天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击乐”声。许铁匠40多岁,因为在农忙时节长期走村串乡的缘故,一张黧黑的脸布满了皱褶,看上去像是六十来岁的人,他的儿子虎背熊腰,一身腱子肉,像练过健美的男人似

  • 梦里

    黑,周围的一切都是黑的……一个人,冰幽凉的季节,不知道身处何处,只是不由自主地在教学楼房里走着,“咚咚咚”,周围静的连自己踩楼梯的声音都可以听的清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腐烂的气息。怎么了?大家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周遭会如此的安?不是天亮了

  • 窗外的守护

    手脚的麻痛一阵一阵地传来,让我无法入睡,只好坐直了身子。窄小的空间里,我也只好稍稍蠕动一下已经没了知觉的手脚。望着拥挤的车厢,我闷“哼”了声,不舒服地把屁股往占据了我的座位的麻花袋那边挪了挪,还故意夸大动作幅度,把脸朝着窗外,不去看他反应。

  • 南山湖的“传说”

    小时候老人都说南山湖闹鬼,只不过我从来就没有信过。作为成长在破除封建迷信,崇拜科学真理旗帜之下的我,对于这些神神道道的事,一直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说起南山湖,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我二伯。1983年,我们那集体公社改为承包到户。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