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朱元璋见过真龙脉吗?他为什么要斩断龙脉?

朱元璋见过真龙脉吗?他为什么要斩断龙脉?

收录日期:2025-08-08 03:06:11  热度:9℃

相传,元末时期,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四处打天下,有一次,他们来到了平度这个地方,刘伯温非常肯定的说:此地下坐于海,上际乎天,这座山下必出真龙!

朱元璋听了不高兴,因为他想当皇帝,可刘伯温却说什么真龙天子会在这里出现,这不就是说他当不了皇帝的意思吗?朱元璋问刘伯温:将来我要打下这片天下,做真龙天子,若是这里再出一位真龙天子,我难道还要给他让位不成?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心中担忧,他想了想,对朱元璋说:山下龙气聚集在城东十二里出,若想毁了这真龙天子,那就在城东挖一口深井即可,龙气一泄,就不可能再出真龙了。

朱元璋信任刘伯温,他知道刘伯温本事大,擅长风水占卜之事,听刘伯温这样说,他放了心,回去就派官兵在城东十二里挖井。当官兵们挖井挖到三尺深的时候,井里就有水珠和水气开始冒出来,看上去非常神奇。

刘伯温看出这龙脉不是那么好破的,它已经成了气候,于是他又向朱元璋献上一计,这一次需要用大块大块的石条把这口井砌切牢固,然后再在地面上立一座神女庙,就立在井的旁边。这样一来,神女庙就能压住龙脉,使得这真龙永远不能抬头。

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话去做,后来此地果然没有出现真龙天子,当上皇帝的人只有朱元璋。可是,每当想到平度这个地方的龙脉时,朱元璋仍然不放心。

为了安心坐稳皇位,朱元璋后期还下旨让平度州城东郭建造上千座楼阁,他希望用这上千座房子镇压住地底下的龙脉。刘伯温听说以后劝阻朱元璋说:陛下,建上千楼阁太耗时耗力耗钱了,依微臣之见,在平度州城东西中轴线上建一座千佛阁就可以了。

朱元璋一听建一座千佛阁就能镇住龙脉,自然就不会选择修建上千房子这个主意了。

最后,千佛阁修建完成,香火绵延至今,仍然十分鼎盛。除了千佛阁,神女庙也因为灵验,香火鼎盛。

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如果真如刘伯温所说,平度这个地方的地下有龙脉,那么上千年过去了,泄龙气、镇龙脉的东西仍然存在,这根龙脉恐怕早已消失了吧!

很多人都相信龙脉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只有少数的人见过它,而且大部分都是传说,所以很难确定它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 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

    不明白你是否注意过,那种窄长的看起来很结实的电动三轮车屁股上,一般都张贴着收废品、搬家、干杂活的字样,棕色,或者深蓝色,在大街小巷晨昏出没,有时候还会耷拉下一条松鼠尾巴似的绳子长长地拖着,招来后面行人的白眼,以及躲避。而三轮车的主人自得地驾

  • 一朵花的禅理

    弟子爱好打扮,每天都要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的时间。一日,禅师问弟子:“一朵花有多大?”“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顶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弟子说。“那花香有多大呢?”禅师再问。“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弟子不解。“哦,我是指花香能

  • 学会舍弃,收获成功

    儿时住在乡下的外婆家,一天,我同表哥上山砍柴,忽然一条匿藏在草丛中的毒蛇蹿了出来,咬伤了表哥的脚。他痛苦不堪,被咬的那个脚趾迅速肿了起来,变得乌黑。就在这时,只见表哥咬咬牙,果断地用柴刀砍断了那个脚趾。看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吓得目瞪口呆。

  • 独蚌成珠

    有些人的感情像夏天般炽烈,而我的感情应该是秋天般怅惘。到了这个年龄,我再经不起感情的折磨。求得只是一个平淡的生活,而和他的结合,却让我怅惘般的秋天收获了婚后爱情的果实,也令我原本暗淡的生活擦出了炫目火花。我们的风花雪月我和亚彬分别是在经历了

  • 倔强的母亲需要爱

    我刚考上高中那年她就失了业,整天待在家里只会对我和妹妹发些无名之火。知道她一时无事可做心中郁闷,我们也就忍气吞声不和她计较。郁积于心的烦闷无处诉说,她就故意制造出许多事端,向别人挑衅。菜放了许多的盐,咸得无法吃,爸爸说:“这么咸你当咸菜吃啊

  • 儿子的婚礼,父亲的心意

    恋爱时,每次回家,不爱说话的父亲在送我回城的乡村路上总是迸出一句:“山儿,你啥时结婚成家?也好让我和你妈早点了却心愿!”面对父亲的话语,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早点结婚,在城里办个像样的婚礼,让父亲开开眼界,也让他在村人面前风光一次。父亲这么急

  • 唯有少言能多思

    智者的沉默是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浓的智慧。相反,平庸者的夸夸其谈则如排泄受堵的阴沟,滔滔不绝,遍地泛滥,还污染环境。富者的健谈与贫者的饶舌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言谈太多,对于创造总是不利的。时时有发

  • 爱要不卑不亢,更要旗鼓相当

    1王宝强离婚了!这几天,其话题效应几乎超越了如火如荼的里约奥运会赛场。无疑,王宝强在中国的娱乐圈是一个奇迹,农村出身,6岁习武,8岁在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岁闯荡北京,从籍籍无名的群演到2003年出演电影《盲井》,自此打开了他辉煌的演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