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贫困不是套住幸福的枷锁

贫困不是套住幸福的枷锁

收录日期:2025-08-08 03:14:43  热度:9℃

1980年,我出生在吉林省洮南市一普通农民家里。直到上小学时,我家还一贫如洗,买不起一辆自行车,甚至交不起我的学费。从家到学校的十几里路,我每天都是走着去回。那时我在班里很自卑,没有像样的衣服穿,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得吃不下饭,看着母亲四处借钱,我心里特别难受,为此我学习很刻苦,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条件买辅导资料,更没有参加任何一个补习班,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教科书和学校里发的几本练习册上了。我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把书翻烂把内容吃透,把书本上的知识全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然后去考试。在1996年的中考,7门功课有5门我考了满分,被市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高二时,我因理科成绩突出被选拔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此,吉林大学物理系向我提前下达了破格录取的通知书。

高二时就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有压力的学习,我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然而好运却没有眷顾我。这一年,春天先是大旱,庄稼几乎绝收,到了夏天又阴雨连绵,暴发了特大洪水,冲垮了家里的田地和仅有的两间房屋。此时,看到妹妹还要上学,看到家里父母每天为生计发愁,我放弃了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瞒着父母去了内蒙古一家木材厂打工。那段时间,我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月拿600元的工资。半年后,我把3000元钱通过同学捎回家里,说是学校发的奖学金。这时我的父母还蒙在鼓里,一直认为争气的儿子在读高三。

1999年3月,家里的情况好些时,我挣够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了,就又回到学校参加了高三的学习。这时离高考也只有3个月的时间了,我每天只睡6个小时,恶补缺失的课程。那年的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一所本科院校录取,而录取通知书上标注的学费是1万元,我又犯愁了。

学校得知了我的情况,同意缓交学费,还安排我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一到下课,别的学生都去玩了,我则在食堂里打工,每天有8元的收入,我算了一下,照这样的速度离还清学费还差很远。

祸不单行,大二时,妹妹来信告诉我:家里有人要债,父母都病了,我不能上学了。这时的苦难并没有把我击垮,我立即作出了辍学的决定,于是我给妹妹回信:别为钱的事发愁,我已找到了兼职,每月2000元收入,能让你上学和帮父母治病。接着我很快办理了退学手续,在“南京硅谷”的一家电脑公司做了一份短时工。大部分时间,我是在南京街头举牌做家教。在家教中,我把自己的奋斗历程言传身教给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2年1月,我用打工和做家教挣来的钱,不仅支付了妹妹的学费,还帮助家里还清了数万元债务。这时我又萌生了去学校读书的念头。正好家乡一家高中听说了我的经历,决定免费收我入学。经过5个月的艰苦学习,在当年的高考中,我又顺利地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

在大连理工大学,我仍然靠做家教维持学费和生活费。做了多年的家教后,我总结出了经验——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教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研究怎么教,而我只研究学生怎么学。在不久北京举办的一次家教业务能力比赛中,我用自己独创的家教成果,出色地讲解了整场比赛中最高难度的课目,成功挑战了每小时4000元的价格标准。渐渐地,我有了“家教皇帝”的称号。

大二时,我就开办了一个家教公司,分为初中、高中升学补习班。到大三时,一些啃老族的大学生还在靠父母邮寄生活费生活,而我的年收入已达到30万,被称为“中国最富的非富二代大学生”。好事接踵而来,大学毕业时,我被免试推荐到结构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还被大连评为“年度十大人物”。

我叫佟洪江,我是靠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想对你说:“贫困不是套住幸福的枷锁,谁都会经过一些幽暗阴晦的日子,而我们只要执著地抓住了勤奋和好学,就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猜你喜欢

  • 对父亲的恨

    有太多的话要和父亲说,但我一句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哭,我觉得那样委屈,又那样歉疚。是的,我曾经那样憎恨父亲,其实在心里,我早已原谅了他呀! 过去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里,我对父亲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恨! 七十年代末,我们这些刚刚念小学的山里孩子,

  • 因为,山在那里

    丈夫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留下我独自在家,寂寞如同一间空屋。 丈夫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 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而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

  • 牵挂的力量

    詹姆斯曾是千万富翁,后来他的公司破产了,他的财产和房子都抵押给了银行,他的妻子因此忧郁成疾,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合作伙伴史蒂文也精神失常住进了医院。 只有6岁的女儿和詹姆斯相依为命了。他和女儿搬到了贫民社区。那里垃圾成堆、房间内阴暗潮湿,惟一

  • 红色的保温饭煲

    那年,因在井下工作而染上硅肺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为了供我和哥哥读书,妈妈要求从矿灯房调到了井下开绞车——对女人来说,虽然那是一份非常危险的工作,但也是惟一能让女人干的、可以得到井下补贴的工作。 妈妈的工作是三班倒&rd

  • 唢呐声声父爱浓

    我6岁那年,母亲死了。我清晰地记得,母亲临终前,眼角挂着一滴泪。那滴泪在秋阳下抖动着、闪烁着,含满了对我和哑巴父亲的牵挂。母亲走后,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哑巴父亲的肩上。父亲每天做豆花脑”,来维持我们父子的生活。每天深夜,在昏暗的灯光

  • 你的信,寄出去了吗?

    因为搬家要整理些东西,那个下午分外忙碌。在书橱的最下方,居然翻出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三个贴着邮票却没有封口的信封。我想在扔掉之前应该先看看里面都写了什么。这是看起来最旧的一封,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不过,涂改的痕迹很明显,还有不少的语法和拼

  • 母亲的偏方

    近日,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五年前因瘫痪被医学界宣布为不治之症的清华学子,在母亲的偏方”医治下,重新站立起来了!带着感动与好奇,笔者采访了这位伟大的母亲:五年前的一天,正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不幸的通知:远在清

  • 让爱再一次靠近

    芙蓉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当芙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爸爸莫名其妙地离开家了;从此没有音信,像是凭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一样。芙蓉记得,爸爸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家里来来去去许多债主,他们都只有一张嘴脸,就是要钱。房子被法院查封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