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少年茅盾的趣事

少年茅盾的趣事

收录日期:2025-08-07 21:42:22  热度:10℃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名作家、政治活动家。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他还著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下面主要讲讲茅盾小时候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茅盾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尤其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杂物房里找到一部木板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已经十分破旧,有的章节字迹都已模糊成一片,无法辨识,可是,他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未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并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回合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文学水平有所长进。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熟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的茅盾十分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讲求变化和创新。他自己用伞骨自制篆刻用的刻字刀,他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每年养蚕时节,茅盾就特别兴奋,放学后就围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蔟”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茅盾后来创作的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

[文海拾珠]

1927年8月,沈雁冰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诸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此后,茅盾便成了沈雁冰的笔名。


猜你喜欢

  • 职责

    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小火车站整整干了42年,从信号员干到小站站长。母亲去世很早,我从小是在父亲背上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省城的警察学校。离家那天早晨,他要亲自送我上火车。父亲的话很少,只是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站在月台上的父亲

  • 德以诚为本

    美资企业雅利安公司准备招聘4名中国高级官员,一名青年成为10名复试者中的一员。复试由总经理贝克先生主持。当那名青年走进小客厅时,贝克先生从沙发上站了起来。他先是迟疑:“是你?你是……”转而一脸的惊喜,并紧紧握着那青年的手,用流利的中文说:“

  • 一句话一辈子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凭一幅希腊雕像的素描轻松考入当时著名艺术教育高等学校杭州艺专。在一次学生的作业展览上他的几幅画作引起了校长林风眠的注意,他觉得“孺子着实可教可造”,希望任课教师吴大羽和潘天寿重点培养。但是赵无极不喜欢他俩主教的国画

  • 生活中的轻重缓急

    周五下午,一叠6寸厚的文件在我办公桌上放着,我在明尼阿波利斯市最大的银行工作,是一个高级金融分析师,我的部门负责10亿美元的业务,每一笔款项都必须计算进去。但是,这并不令我担忧。我心中不停地想着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我告诉经理说我已怀上第一个

  • 拿出一万个小时来

    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在自己本来有兴趣的事情上,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唉,我看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呢?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当做宣告某一段努力完全失败的休止符。天分有那么重要吗?我访问过一位四岁就被称为音乐神童、长大之后也在音乐方面有相当成就的大

  • 我是这样晋升的

    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才坐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这需要研究。我升得并不快,但总能一步一步往上走。我曾分析过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文化程度低,至于长处,一是我虽不刻苦,但很能吃苦,打水扫地我都干,在基层单位这很重

  • 这样学习最有效

    讲到成功学习,我积累多年教学及研发的经验,发现有三个部分很重要,我称为“戴维思学习金三角”:首先,是建立适当的心态,以正面思考、乐观、远见为主;第二,是正确的方法,指的是系统、技巧、训练;最后,是环境,代表地方、时间和习惯的改变与安排。学习

  • 哈佛开除了他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