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谁的人生不匆匆

谁的人生不匆匆

收录日期:2025-08-07 23:58:17  热度:9℃

这几年我性格越来越急,每次追剧,无论什么剧,不3倍速度快放,就觉得跟不上心理预期;报个培训班也必须得是速成的,多一天都像是在浪费时间。

本来感觉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直到今天早上,排队坐公交,前面的人掏钱慢,耽搁了两秒,我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你能不能麻利点儿啊,看不着后面那么多人吗?”越说越来劲,最后差点儿和那个人打起来。

过后冷静下来一想,至于吗?多等两秒,车又不会跑了……

洛奇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越来越急,正是当前很多职场人每天的真实生活写照,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只不过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相对而言,我能更加及时地察觉到焦虑源,并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来讲,当个体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水平时,就能够有效减轻自己的焦虑。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目前社会广泛焦急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将个体的注意力系统分为警觉、定向、执行三大网络,前两者(警觉、定向)与后者(执行)之间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简单来讲就是警觉、定向两个网络是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刺激上,而执行网络则与之相反,是抑制外界的干扰,帮助个体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尽可能多地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中。

在信息时代,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刺激”实在太多了。微信、资讯、邮件等多个应用间不停地切换,使我们的大脑系统被训练得越发“敏感”,就像放哨时的士兵,哪怕闭上眼睛也会持续留意着外界的丝丝风吹草动,生怕错过一些“重要军情”。

久而久之,我们的警觉网络不断被强化,而执行网络却被不断的削弱,最终造成注意力系统的失调。其结果就是执行网络再也没有办法制约警觉网络,从而使我们失去专注能力,变得着急、焦虑,精神涣散。

在清楚行为的心理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适时的改善措施了。来自爱丁堡大学的SergioDellaSala和NelsonCowan组织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A、B两组失忆症患者听故事,1小时后回答问题。在这1小时内,A组患者需要继续谈话、看书,B组患者则被安排单独待在房间里休息。实验结果:A组患者对故事的回忆率是7%,B组则达到了79%,几乎是正常人的记憶数值。

可以说改善方法就是及时关闭感知。心理学家Kaufman也曾做过一项调查:72%的人认为自己在淋浴时思维最活跃、创意点最多。原因是当我们在淋浴时感官被封闭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鲜信息,这迫使活跃的大脑转向内在,即聚焦于储存在记忆中的想法和观念。

要想改善焦急的心理状态,就需要迫使大脑进入更多对内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内省。目前被证实的有效方法有冥想和情绪训练法。冥想是指通过深呼吸、或借助环境氛围等让自己放松下来,屏蔽外界信息,试着与大脑中杂乱的思绪和解。情绪训练法则要求我们能够觉察到自身的情绪,并慢慢面对它、理解它、接纳它,最终尝试去改变它。

面对匆匆人生,学会内省,将步调放慢,这时你会发现,生活似乎也没那么疲于奔命,自然也就不会充满焦急感了。

猜你喜欢

  • 升迁风波

    暗藏的杀机”已悄然在他不觉中涌动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任高级企划,由于初来乍到工资就定得较高,让总经理方豪一开始对我就没好脸色。他总是三番五次刁难我,所以我案头工作一直很多。每每忙得不可开交,看见别人却闲着无聊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

  • 炒老板鱿鱼

    一谢丽珠可说是有才又有貌,而且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在政府部门找到一个舒适的工作,月薪不菲。但天生不安分的她却向往特区,想到深圳或珠海这种地方去闯一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那多刺激!她妈是个医生,劝她说:丽珠啊,你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你现在是政

  • 做只实在的乌鸡

    孔雀张开五彩斑斓的羽毛,风采胜过一切,但对一个需要营养的人来说,所有的美丽不及一只丑陋的乌鸡来得更实在。刚进这家公司时,我为自己设计了美好的前程:一年之内升职加薪,两年之内做到高级白领。虽然职位只是数据组一个普通的职员,但是,有写作的特长可

  • 你的职场靠山是谁?

    一个同事跟我聊天的时候,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你在公司最大的靠山是谁?”我遐思了一下说:是总经理。”他回我说,不对。我疑惑了,在整个公司里面总经理说一就没人敢说二,总经理做的决定没人可以推翻重来,可为什么最大的靠山不是

  • 职场红人

    老”不是资本,而是资源!不是盲目高估自己的价值,而是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很多职场中人都困惑于和老板的合作,特别是私营企业,大多人都认为老板飞扬跋扈,霸权,不看过程,只重结果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老板,你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老板,理解公司

  • “小题大做”铺就职场平坦路

    陈柳是公司的行政部文员。一天,公司接到一个请柬,受邀参加一个本市的行业内部交流会。老总对这样的交流会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拒绝,以后在业界的口碑就会受影响,于是老总折中了一下,就随便指派了新员工陈柳去参加会议。当时,陈柳在公司走廊里和

  • 私人场合不和洋老板聊工作

    熟谙中国职场文化的人都知道,如果有机会的话,在私人聚会里和领导聊聊工作,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负责的项目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去克服,甚至还可以和领导说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私人聚会这样的氛围下,领导往

  • 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

    晓宁去应聘一份秘书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她顺口答: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很多年前,晓宁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头顶已经不剩几根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