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李嘉诚:不被逆转的神话

李嘉诚:不被逆转的神话

收录日期:2025-08-07 21:02:10  热度:10℃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对少年李嘉诚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李嘉诚的许多优秀品德就是在这深厚的家学中得到了培养。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

知识决定命运

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诗文,正是幼童时代的启蒙读物,使李嘉诚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4岁的李嘉诚因生活所迫,来到茶楼打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

李嘉诚在香港生活,要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要解决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的问题。他父亲李云经要求儿子“学做香港人”,一来可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

在李嘉诚日后几十年的商海搏击中,广州话和英语都使他在生意上得心应手而受益匪浅。在香港,华人中流行广州话,不懂广州话可以说寸步难行。英语更是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长江塑胶厂创业之初,李嘉诚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商接洽,从而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致使塑胶厂起飞的订单。他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李嘉诚语重心长地谆谆告诫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他坚信:“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这都是李嘉诚积几十年从商历程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李嘉诚一路走来,几乎都能占得先机,发出时代的新声,争得巨大的财富。他一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引导前行,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未曾涉猎的领域,并屡有丰厚的斩获。他的每一次战略抉择,既能适应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李嘉诚虽然在1958年即进军地产,但是一直以实业为主,直到他收购和黄之后,才开始大规模扩张,而李嘉诚在1978年受到邓公接见之后,在香港可谓通行无阻。政治地位的提高,亦使其商业扩张顺风顺水,特别是在地产领域,此后,李嘉诚的财富大部来自地产行业。

“文革”时,香港部分“左派”借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事件,在市民中煽动反英情绪,引发反英行动,遭英方的暴力镇压,后来触发了“五月风暴”。在大量“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等谣言的蛊惑声中,香港人心惶惶,发生了自“二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许多有钱人纷纷贱卖住宅、商店、厂房、物品,携款远走他乡,楼市更是无人问津。当时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对“(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的问题做出了判断:“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而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买下旧房翻新出租;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到70年代初,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李嘉诚已拥有的35万平方英尺的收租物业为其带来390万港元的年租金收入。

李氏集团从一个中小地产商迅速成长为地产界的巨无霸,还依靠股市杠杆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诚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尽显风采。李嘉诚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常常创造财富奇迹。李嘉诚巧借股市大肆扩张,其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但李嘉诚却能运作自如、绝少失手。究其缘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李嘉诚在商道中制胜的一个“法宝”:“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五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诚信为佳和气为贵

50年代,李嘉诚甫做塑胶花时,常去皇后大道的一间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经常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很斯文的外省妇人,虽是乞丐,但她从不伸手要钱。我每次都会拿钱给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见人们都快步走过,并不理会她,我便和她交谈,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她有同乡干这行。于是,我便让她带同乡一起来见我,想帮她做这份小生意。时间约在后天的同一地点。客户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厂参观,客户至上,我也没办法。于是在交谈时,我突然说了声‘Excuseme’,便匆匆跑开。客人以为我上洗手间,其实我跑出工厂,飞车跑到约定地点。途中,超速和危险驾驶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没有失约。见到那妇人和卖报纸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后,就把钱交给她。她问我姓名,我没有说,只要她答应我要勤奋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一处伸手向人要钱。事毕,我又飞车回到工厂,客户正着急:‘为什么在洗手间找不到你?’我笑一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此事虽小,但细微之处足见李嘉诚的守信。李嘉诚“解释”说:“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

从商6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中国人经商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李嘉诚不仅深谙此理,而且笃行此道。

猜你喜欢

  • 母亲的背,我的家

    一母亲出身于一个“讨饭村”,她们那里闭塞落后、土地贫瘠,地里的收成往往养活不了一家人,村里人除了种地,普遍没有别的一技之长,但他们不怕吃苦,每到农闲的时候,就会集体出去讨饭。父亲是个瓦工,由于砌砖盖瓦的技术好,村里的其他木匠泥工都愿意和他一

  • 无论如何我爱你

    人到中年,身边朋友恢复单身的渐多,友人促狭地说:“该离的都离了。”人生所余岁月无多,如果是年轻时误择,搅和了几十年,还不能够和平共存,那放自己自由不是太坏的选择。上一代“男人老了就会倦鸟归巢”的想法,这一代熟年男女已不欣赏。然而,在华人社会

  • 爸, 原谅我不懂您

    一20世纪80年代,进城打工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的,只有个别有门路的人,绝大多数的农民,主要靠田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能做的副业就是养两头猪,或养几只鸡。身为农民的父亲很想有个赚钱的门路,又苦于不知道做什么。有一年,父亲在老家赶

  • 老爸,请收起您的羽翼

    脱单路上的“绊脚石”那日,我接到小袁的分手电话。这突如其来的大霹雳震得我有些不知所措。彼时,我的购物车里装满了送给他的新年礼物。我压住颤抖的声音问他:“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他在电话那端叹口气,说:“我妈妈前几天给我打电话,她说你爸爸找人跟

  • 长大后,我终于和他握手言和

    他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不喜欢我。他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妈妈怀我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说看肚子的形状,怀的一定是女孩儿。就连小镇上那个行医多年的老中医把脉之后都这么说。他很高兴,布置了一间粉粉嫩嫩的婴儿房。粉色的窗帘,粉色的床单和

  • 爸爸,请您慢些走

    一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爸爸的文章,可是酝酿了很久都没能下笔,我怕痛,怕触及自己内心的软肋,虽然爸爸已经离开我将近十年了,可是每当想起爸爸的音容笑貌,感觉还在昨天。我的爸爸是个一米八零的汉子,体格强壮,红光满面,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曾有相面先生

  • 姆妈

    我们那儿喊母亲不叫“妈妈”,也不叫“娘”,我们叫“姆妈”。姆妈先后生养了我们兄弟三人,我是老大,老二比我小两岁,小弟比我小7岁。奶奶能说会道,姆妈却沉默寡言。奶奶常常会为了点小事把姆妈训斥得哑口无言。等到我出生了,奶奶才对姆妈好一点,因为奶

  • 我和父亲之间有座山

    那年冬天是个“暖冬”,而对我,却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季。先是我的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知书达理的母亲以一种奇异的平静与沉默接受了这个事实。当时我已上高中了,我跟了母亲,父亲默默无声地离开了这个家。我和母亲依旧按照原有的生活轨道运行着。妈妈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