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感念母亲

感念母亲

收录日期:2025-08-08 03:23:26  热度:8℃

又一个母亲节即将来临,看着父亲满头的白发、孤独的身影,心中总会想:要是母亲还在该多好!

2007年5月,刚强的母亲终于没有斗过病痛的折磨,离开了人世。母亲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我和父亲、哥哥、弟弟对姐姐们隐瞒了母亲的真实病情,怕姐姐们抑制不住悲伤在母亲面前流泪,使母亲知道病情后,在痛苦和煎熬中走完最后的路程。我一直认为:“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历程所剩无几,是多么痛苦的事,病痛的折磨已经很痛苦了,何必再让内心也受煎熬!”那段时间的我内心难受到了极点,但还要与亲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少受点痛苦,强露笑脸说:“任何病好好治疗就会好的,等你康复后,我们就陪你到外地走走……”母亲也计算着,再有一年父亲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能天天陪着她了。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悔恨,尽管父亲说:“你们已经尽力了!”可我还是不能释怀,后悔没有多听听母亲的唠叨,后悔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想过问题,更悔恨没有常回家看看……现在想想,母亲其实是知道自己病情的,只是装糊涂不想让我们更难过,她念叨着每个子女的性格,让我们收敛脾气,多体谅爱人,特别叮咛我们姊妹3个好好地对待公婆,不能和家人争高低……她最放心的是没有上过学的大姐,大姐虽然没有文化,但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最像母亲,就是传统的农家妇女,从不与任何人争吵,这就是母亲的思想观念。

快到母亲的6周年忌日,按农村传统计算是7年了,母亲走后的这些日子里,我才慢慢感悟到,母亲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做事多替别人着想,少些抱怨,做一个宽容的儿媳;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家中所有的亲人都是用来珍惜而不是去讲理的。现如今突然感觉父亲和公婆都老了,在母亲身上做得不够的,想在他们3位老人身上弥补,吃的、穿的、用的,只要能想到的都会尽力去满足。有时候给婆婆买东西,她说太贵不用卖时,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趁能吃能穿能用就用吧,免得哪天我又后悔没有尽孝,也不要像母亲那样总给自己舍不得。”记得刚参加工作,我所有的工资加补助才40多元钱,婚后也就是50多元。当时生活困难,爱人的工资要存下还家里的债务,我的工资就是家里全部的生活费,逢年过节买点东西回去,母亲就不高兴,她担心因为给父母买东西影响夫妻感情,让爱人和公婆有意见,当我说这是爱人让买时她才放心地收下,并叮咛以后有空什么都不要拿,回家看看就行了。

记得小时候,不管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母亲总要在半夜起来上厕所,后来才知道是母亲生下哥哥3天后,实在饿得不行,趁奶奶不在吃了一碗酸菜,因为是刚生完孩子吃了凉的东西,落下了肠胃病,要是遇上现在的生活,母亲就不会得病,更不会因胃病而夺去生命。当我抱怨奶奶时,母亲说那个年代(20世纪50年代左右),婆婆就算想给媳妇做点吃的也没有,每家都一样。

当我记事时,母亲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因为母亲性格倔犟,外婆当年把她的脚裹好后再出去干活,母亲就偷偷地把绑脚的布条松开,听见外婆回来再自己胡乱裹上,外婆发现后,就用拐杖狠狠地打她。外婆用她的“三寸金莲”来尽母亲职责,可我母亲难忍撕心的痛楚,折腾到最后年龄已过,终于没变成“三寸金莲”,并且致使前脚掌痛得无法着地,用后脚掌走路干活,俨然一副“老人”的形象!但就是这双“小脚”托着母亲辛苦了一辈子,那时生活艰难,只要下雨,生产队不能干农活,母亲就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野菜、拔柴禾,等我们稍大点就带我们在屋后的自留地种菜,到田埂边捡柴禾。母亲的勤劳,粗粮伴着野菜喂养我们一点点长大。记得母亲参加“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修梯田”,那时我基本上是见不到母亲的,因为晚上等不到母亲收工,我和弟弟就已睡着了;等母亲回来叫醒,我们也是闭着眼睛吃饭;早上醒来,母亲又去干活了,这种生活使我上学后特别能理解老师讲的“披星戴月”这个成语。艰难的生活让母亲在40多岁已是两鬓花白,煎药、吃药几乎成了母亲每日的任务。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为我们缝缝补补,因为身体原因,再加父亲和哥哥都不在生产队干活而是交工分钱,其他几个孩子都小,在生产队看了不少脸色,受了不少气,每当我说起那些事,母亲总是轻轻地说:“不怪人家。”

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解放了母亲干活不再看别人的脸色,自己的地要种什么,啥时种,只要父亲想好了,母亲坚决执行。父亲就是母亲的主心骨,她会想办法让庄稼收成更好。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听说我以后不再像她一样这么辛苦地干农活,不用为吃饭喝水发愁,并且是乡里第一个考上大学吃公家饭的女孩子时,幸福自豪地替我准备着生活用品,我感觉母亲的腰比以前直了,病也好多了!

随着儿女们渐渐地长大成家,日子有了好转,可母亲已经生病了。有一次我给弟弟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走时母亲不在门口送我们,该怎么办?”沉默后,我们互相鼓励:“不会的,母亲还年轻。”再后来,父亲打电话说母亲吐血了,让我请大夫看看。大夫分析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母亲说“没事”,但我知道,母亲是不想让家人担心,母亲的原则是老人要“会当”,不要总为自己叫苦,已经老了有病是正常的。

母亲的最后一个生日那天,不知怎么我特别想回家,想去看看母亲,可是因为工作繁忙,最终没有回家陪母亲过生日。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母亲说:“我很好,不要惦记,以后有空了再来。”现在特别悔恨当时没有去看母亲,母亲走了,儿女们记住了那个心碎的日子!

那句“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的老话很有道理,尽管父亲一直认为儿女们已经很孝敬,可子女再孝敬也不及老伴贴心,要是母亲还在,父亲也不会孤独……

我现在回家不由得跑到屋后,远远地看看母亲的坟墓或站在坟前,母亲生前的样子就一遍遍在脑海里浮现,好像母亲在替父亲叮咛着,也替公婆叮咛着:“常回家看看吧!”

猜你喜欢

  • 勇敢的小肥猪

    一个农民家里有小鸡、小鸭、小狗、小猪许多家禽,这些伙伴中,小狗最瞧不起小猪。它常常说:“瞧它胖的那个丑样子,满身都是肥肉,整天就知道睡觉,真不知道主人养它干嘛?”有一天,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小鸡想叫小猪也参加,小狗不高兴地说:“叫它干嘛

  • 铁肩担道义

    我曾在我写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魔方》提到过,一次福特汽车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未修好,只有另请高明,这个人叫思坦因曼思,原是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流落到美国后,一家小工厂的老板看重他的才能雇佣了他。福特公

  • “草鞋富姐”的致富经

    李惠月是一个西安农村的姑娘,1998年,19岁的她高中毕业后就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成天靠给爷爷揉肩捶腿打发时间,李惠月心里却一直梦想着要好好创造一番大事业。第二年初夏,李惠月的爷爷得了脚气病,叹着气说想穿一穿早年的草鞋,因为穿草鞋是无论如何都

  • 养龟

    沙坑镇是闻名遐迩的养龟大镇,连中央7台都上了。养龟约起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镇里的人养的龟品种多,最初仅养金钱龟和石龟,后来又引进了金头龟、鳄鱼龟和青头龟,如今又有了安南龟等,最成规模的是金钱龟和石龟,据说这里的金钱龟

  •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你要学着去习惯它。世界上有人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了钻石。也有人辛苦地开山挖矿,最后一声轰然巨响,塌方的矿坑成为他最后的坟墓。那天在上网的时候,看见一个帖子,里面在讨论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里面很多人,大概一百多个跟帖,看

  • 25岁的选择

    25岁那一年,张爱玲出版了她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与胡兰成的那段“低到尘埃里”的爱情也快要接近尾声;而萧红已经完成了《生死场》,离开中国远赴日本,人生导师鲁迅离世,她闻讯悲痛难当;至于丁玲,也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正与丈夫筹备办一

  • 生儿不为别人看

    都说中国男人自私,没错。我们时时刻刻纠结于面子、金钱和地位。而作为母亲,你说了对我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我生儿子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50万元现金典当40万元现金生命的前39年,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进典当行。对位于中行大厦的金典典当行来说

  • 美丽的家

    森林里有青青的绿草,鲜艳的野花,清新的空气还有成群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一群人来到了森林,小动物们都吓的躲了起来。这些人在青青的绿草地上燃起了篝火,在野花丛里跳舞唱歌,小动物们看见人把吃过了的垃圾仍得到处都是,一直闹到第二天清早才开着车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