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一笔勾销

一笔勾销

收录日期:2025-08-08 03:37:55  热度:9℃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范仲淹的人,字希文,吴县(今苏州市)人。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为生活所迫,只得带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说。由于是母亲从范家带过来的,范仲淹在朱家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范仲淹勤学苦读,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宋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应天书院读书深造。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从不浪费时间,一连几年都是这样。由于生活日益贫困,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从没有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个舒服觉。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回家把母亲接来,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边关告急。范仲淹主动请缨,要求到陕甘边疆去担负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从此,西夏人不敢再轻易进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双方正式议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厉风行,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当他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时,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另外选拔一些比较干练的人上马。富弼对范仲淹素来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肃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担心,便从旁劝阻说:“把一个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很容易,可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于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不到一年改革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后来,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引申出成语“一笔勾销”。——《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猜你喜欢

  • 被烧死的鸟

    从前,深山里有一座栖息着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蓝清澈,湖边林木蓊郁、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湖边的林木中,有一棵树特别高大,枝叶非常茂密,很适合鸟儿筑巢安居;一段时间后鸟儿繁殖得愈来愈多,鸟巢占满了整棵树。由于这棵大树的树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鸟

  • 孩子的承诺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作为妹

  • 以恶治恶

    有一只流浪狗,无意间闯进一间四壁都镶着玻璃镜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的狗同时出现,它大吃一惊,这只狗便龇牙裂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而镜子里所有的狗看来也都十分生气,每只狗的脸上也出现怒吼的面孔来。这只狗一看,简直吓坏了,不知所措,开始绕着屋子

  • 心无旁骛,才能成功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枝上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楚王羡慕养叔的射箭本领,就请养叔来教他射箭。养叔把射箭的技巧倾囊相授。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能得心应手,就邀请养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猎。打猎开始

  • 有价值的人才能成功

    李娜所学的专业是平面设计,毕业后,她和所有的应届生一样,经历了激烈的竞争才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很有规模的广告公司,员工将近200人。李娜应聘的职务是设计。令李娜没有想到的是:上班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了更加激烈的竞争考验。这家公司规定:所有

  • 心不动

    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道吾,一个叫云严。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路旁有棵树长得很茂盛,绿意盎然;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就想试探两个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答:“荣的好!”再问云严,云严却说:

  • 误会源于不理智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于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到了

  • 为自己找借口最可悲

    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有一天,两个人在一个大师讲经的场所相遇,互相心有感慨的聊到,想要参透佛理,应该要到印度一趟,效法玄奘法师,亲濡佛教发源地的圣诲。富有的和尚就说:“谈何容易唷,从这里到印度少说也要走上好几年,得需要几百两银子。我想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