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古代墓碑上五花八门的“防盗”文字

古代墓碑上五花八门的“防盗”文字

收录日期:2025-08-07 22:03:15  热度:9℃

中国碑石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墓碑犹如一部部“另类”史书,不仅浩如烟海,而且博大深邃。出于反盗墓的目的,古人曾想出各种招数,诸如伏弩、悬剑的机关绝杀,尸毒、咒语的旁门左道以及曹操“七十二疑冢”一类的障眼虚葬。墓碑上五花八门的“防盗”文字,更成为一种“另类”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

碑背刻文“哭穷”类:

白楸之棺。瓦器不藏

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坟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丧葬观念的分水岭,随之厚葬之风渐起。所谓厚葬,就是事死如事生,给死者随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东西,民间称之为“宝物”。墓中葬宝,成为利欲熏心的盗墓贼猖狂盗墓的缘由之一。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于是有人提出了“薄葬”的口号,以绝盗墓贼的非分之想。古代提倡薄葬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当是汉末魏王曹操,曹操在生前便留下遗嘱,要求死后“无藏金玉珍宝”。这话表面上是当做家训、说给其儿孙们听的,实际上是告诉盗墓贼,请你们不要惦记我曹操的坟墓,里面没有随葬品,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挖。

汉魏时,还真的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河南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揪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档的棺材。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我是薄葬,棺材是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缕玉衣,不要说金银财宝,连铜器、铁器,甚至瓦器也没有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兄弟别惦记着,让我不得安宁!

如此哭穷,不少盗墓贼信以为真,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之风特别严重之际,张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盗了。

当时正遇饥荒年,饥民可不管张詹的哭穷是真是假,先挖开再说。打开墓室后,饥民大喜过望,眼前是十分豪华的墓穴和高档的棺材,里面藏满了宝物:“金、银、锡、铜之器灿然毕备,有二朱漆棺椁,棺前垂竹薄帘,金钉钉之。”连钉棺材的钉子都是用金质的,可想张詹随葬宝物价值之巨大。

墓道塞石刻“告示”类:楚古尸王通於,毋金玉器后

1949年后考古中发现的最有意思一方反盗墓碑石,出自徐州龟山汉墓,墓主是刘注夫妇。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研读后发现,这些文字应是第二代楚王(尸王)刘郢提出的“薄葬”遗训,这些文字的核心意思,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后世各位贤能的大夫,我向上天发誓,我的墓里没有随葬金银珠玉这些宝物,就是一副棺材。你们如果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心里也应该为此难过的,生出同情。

汉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刘注不可能真会薄葬,他将祖宗的“遗训”刻于封闭自己墓道的前端塞石上,实是想给盗墓贼发“告示”,告诉盗墓贼,我虽然是第六代楚王,但我没有丰厚的随葬品,请不要来盗我的墓!

可是,刘注的“告示”并未阻止住盗墓贼。从考古中发现,此墓早被古代盗墓贼盗了不止一次。据现场残存的钱币推测,最早一次盗墓,应该发生在王莽篡位时期,此时距刘注下葬仅百余年。

由于塞石很大很沉,徐州这帮古代盗墓贼想出一个奇招,在塞石前端凿出孔洞,即农村人常说的“牛鼻子限”,然后拴上绳索,用牛将之一块块拖出。然后从墓道钻进墓室,盗出大批随葬宝物。所以,虽然刘注夫妇墓的墓室多达15间,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堪称地下宫殿,但考古人员最后并未从中发掘出多少随葬品,仅有南墓道里口的三个耳室保存完好,而这是因有一列塞石挡在前面,不便盗走。

碑石刻文诅咒类: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

上面这些希望盗墓贼不要光顾的碑刻文字,显得文绉绉的,说得较含蓄。有一类就不客气了,以咒骂的语言,直接警告盗墓贼。世界上最著名的“反盗墓咒语”,应该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里的一句话——

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在中国,也有这样令人生畏的“反盗墓咒语”刻石。山东金乡县便曾出土两块这样的汉代刻石,专业术语称为“禳盗刻石”,现藏于济宁市博物馆内。

第一块禳盗刻石出土于1980年,发现于该县境内的鱼山村。这是块位于山坡上一座墓前的压槛石。十分遗憾的是,墓室被当地开山采石的民工彻底毁掉了。据民工说,此墓中出土的还有铜钱和陶罐等,但墓主信息无从考证。刻石的文字经校读后,应该有,138个字,前面几行是这样:

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毋谏卖人毋效狸人使……

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意思是:谁敢盗我的墓,我就叫他断子绝孙,即使无意破坏了我的墓,也会遭到报应,希望不要出卖我,不要把这告诉别人……

距第一块禳盗刻石发现十年后的1990年3月,当地文物部门又征集到了一块禳盗刻石。遗憾的是,这块刻石也被破坏了,石工在搬运中,嫌其过于厚重,将石背敲去大半。搬运回家后,石工也未将之当做珍贵文物,随便放在院内墙角的乱石一起,直到被文物部门发现。刻石上残存字迹,共有8行:

使犯罪天利之居欲孝思贞廉率众为善天利之身礼毛父母所生慎毋毁伤天利之分

这则刻文告诫世人不要去犯罪,要多做好事。其表述的语气比第一块刻石要温柔,但其核心意思也是希望盗墓贼不要盗其墓。

立碑提醒警告类:此坟已被掘九次,请勿再光顾

实际上,想借人文的方式,通过心理施压,让盗墓贼放弃盗墓,这个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说古代盗墓贼还讲点良心的。话,到近现代已没有几个人会考虑心理上的不安了。

刚出版的《民国盗墓史》中,便记述了民国年间发生的许多稀奇古怪的盗墓现象。民国年间全国有很多盗墓中心,其中数洛阳一带盗墓最为疯狂,现在盗墓贼常使用的盗墓利器“洛阳铲”,就是因洛阳盗墓贼最擅使用而得名的。

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城北的邙山是古人眼里的风水宝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因为墓葬多,滋生出的盗墓贼历代不绝。民国年间,当地有好多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吃、喝、嫖、赌、吸样样来,其收入来源全靠盗墓。

洛阳盗墓贼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当年洛阳盗墓疯狂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一般地方的人家只有在清明节这样的时候,才会想到上坟扫墓。而在当年的洛阳,家住城内的墓主家属,时不时要去上坟,看看祖坟是否被盗,时人形容到乡下修坟护墓的人是“络绎不绝”。

如此盗墓令墓主家属头痛不已,最后有的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在墓前立碑,提醒盗墓贼不要再挖,了。在洛阳老城东白马寺镇唐寺门村与北窑村之间,有一史姓有钱人家的祖坟被盗尤惨,这边修好,那边被挖。无奈之下,史家子孙在墓地上立一块石碑,上刻:“此坟已被掘九次,请勿再光顾”。

如此墓碑,不能不说是中国墓葬史上最为另类的一块了。但这样的“友情提醒”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史家的祖坟还是有盗墓贼光顾。

猜你喜欢

  • 一束鲜花的魅力

    一束鲜花的魅力乔治是华盛顿一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有一次他为女友买花,认识了一家花店的老板——本。也只是认识,他总共只在本的花店里买过两回花。后来,他因为为客户理赔一笔保险费,被莫名其妙地控以诈骗罪投入监狱,他要坐10年的牢。闻此消息,女友离

  • 选择快乐

    选择快乐林夕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公司主管。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两幅漫画:一幅满脸都是笑,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向上,弯弯的,像月牙,从上面往下掉的金元宝都接住了,一个也没掉在地上。另一幅则满脸都是气,眉毛、眼睛、鼻子、嘴都朝下,一撇一捺,像斗笠

  •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主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

  • 把握住现在

    把握住现在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一座很久以前的城池的废墟。岁月已经让这个城池显得满目沧桑了,但仔细地看却依然能辨析出昔日辉煌的风采。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他随手搬过来一个石雕坐下来。他点燃一支烟,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想象着曾经发生过

  • 有一种爱,很小

    有一种爱,很小不管他们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迫击炮弹还是落到了一个越南小村庄的孤儿院里。几个教士和一两个孤儿被炸死,还有几个孤儿被炸伤,其中有个大约8岁的小女孩。村里的人到邻近的一个和美军有无线电通讯联系的小镇上去求救。最后,美国海军的一名军医

  • 风景

    风景一个夏日的傍晚,很偶然地在服装街漫步,我东张西望地为了给自己选择一条长裤。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处风景。这风景是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大约二十一二岁,长发披肩,淡妆薄施,明眸皓齿……总之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属于那种能够从众多的女孩子中被人一眼

  • 支撑

    支撑一群大象生活在一片荒原中,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有一天,病魔突然降临到这个象群。经过抗争,象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挣脱了病魔的纠缠。可是,却有一只小象一直没能恢复过来,眼看就要支撑不住而倒下。然而,小象是不能倒的,它一倒下,就会因为巨大的内

  • 最后一束玫瑰

    最后一束玫瑰徐正风阿辉下岗后,因求职无门,开了一家“馨香”花店。情人节这天,花店的生意格外兴隆,没几个钟头,满屋子鲜艳欲滴的玫瑰花只剩下最后一束了,几个西装革履的青年还软磨硬缠争着要买这最后一束玫瑰,甚至愿意出两倍、三倍的价钱购买,但都被阿